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合肥巢湖经开区网上技术交易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990135]油茶炭疽病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养殖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一、技术领域:本项目属林业科学技术领域。二、主要内容与成果:本项目针对油茶炭疽病发生普遍而严重、每年给林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这一重大问题,于2002年开始进行病害发生规律的观察研究,同时开展抗病机理、防治技术等试验研究。项目先后得到安徽省教育厅、六安市科技局、科技部富民强县等项目资助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摸清了油茶炭疽病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对舒城油茶林历史病株的多年观察,明确了病害的发生时期;通过对全省各地油茶林的长期观察,总结出影响病害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品种和湿度。2、查明了一批抗病性极强的油茶品种:对全省油茶林间炭疽病调查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油茶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极为显著。依据果实特征,颜色为栗红、纯青、紫红,形状为球形的抗病性极强;颜色为麻青、青黄,形状为卵形的易感病;青红、桃形的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本研究查出的抗病优良单株,少数已被选为油茶良种,多数正在被进一步观察研究。3、抗病机理研究取得显著进展:采用高效液相联用质谱法对抗、感病油茶品种果皮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对比分析,首次发现麻褐球(攸县油茶)和紫红球(徽州大红)等高抗的油茶品种果皮中有 (2S,3R)-2-氨基十四碳-3-醇(Xestoaminol C)等特效抗菌物质。4、研制出化学防治关键技术:针对油茶炭疽病发生时间长、危害部位多、病菌易积累(常绿植物)、完全控制较困难,而林间存在一些抗病植株等特点,喷药技术如下:选择林间发病植株为施药对象;应用持效、耐雨水冲刷的药剂;在油茶新梢、幼果、花期三个关键时期实施精准施药技术。5、总结出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在掌握病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针对该病发生与品种抗病性、林分湿度、病原数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一特征,防治采用抗病良种、增光通风降湿、清除病枝病果、关键时期喷洒低毒持效的波尔多液等无公害防治措施。6、将病害防治与增产措施相结合:在病害综合防治研究中,采用的措施不仅考虑到病害控制,同时也考虑到丰产稳产,如良种选用、密度控制及整枝修剪(或增光降湿)等措施均具有减轻病情和增加产量的双重作用,综合防治试验区产量增加了1.67倍。三、项目的特点:(1)以有效防治为核心、以无公害防治为原则、以增产增效为目标;(2)分析了油茶果实植物学性状与炭疽病的相关性,为抗病品种的快速选育提供新途径;(3)研制出精准施药技术(看病情、定病株、选药剂、择时机喷药);(4)将病害防治与增产措施相结合,增产效果显著。四、应用推广情况:采取边研究、边推广的措施,在全省各地共举办油茶培训班40余期,印发各类技术资料5000多份,研究成果得到及时推广应用。本项目从2003年、尤其从2008年以来,应用该技术成果,累计防治面积约128.5万亩。据测算,防治后每亩可增产茶籽35公斤、亩增收入234.5元(茶籽平均按6.7元/kg),共挽回经济损失3.2亿元(见用户证明)。
一、技术领域:本项目属林业科学技术领域。二、主要内容与成果:本项目针对油茶炭疽病发生普遍而严重、每年给林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这一重大问题,于2002年开始进行病害发生规律的观察研究,同时开展抗病机理、防治技术等试验研究。项目先后得到安徽省教育厅、六安市科技局、科技部富民强县等项目资助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摸清了油茶炭疽病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对舒城油茶林历史病株的多年观察,明确了病害的发生时期;通过对全省各地油茶林的长期观察,总结出影响病害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品种和湿度。2、查明了一批抗病性极强的油茶品种:对全省油茶林间炭疽病调查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油茶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极为显著。依据果实特征,颜色为栗红、纯青、紫红,形状为球形的抗病性极强;颜色为麻青、青黄,形状为卵形的易感病;青红、桃形的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本研究查出的抗病优良单株,少数已被选为油茶良种,多数正在被进一步观察研究。3、抗病机理研究取得显著进展:采用高效液相联用质谱法对抗、感病油茶品种果皮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对比分析,首次发现麻褐球(攸县油茶)和紫红球(徽州大红)等高抗的油茶品种果皮中有 (2S,3R)-2-氨基十四碳-3-醇(Xestoaminol C)等特效抗菌物质。4、研制出化学防治关键技术:针对油茶炭疽病发生时间长、危害部位多、病菌易积累(常绿植物)、完全控制较困难,而林间存在一些抗病植株等特点,喷药技术如下:选择林间发病植株为施药对象;应用持效、耐雨水冲刷的药剂;在油茶新梢、幼果、花期三个关键时期实施精准施药技术。5、总结出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在掌握病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针对该病发生与品种抗病性、林分湿度、病原数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一特征,防治采用抗病良种、增光通风降湿、清除病枝病果、关键时期喷洒低毒持效的波尔多液等无公害防治措施。6、将病害防治与增产措施相结合:在病害综合防治研究中,采用的措施不仅考虑到病害控制,同时也考虑到丰产稳产,如良种选用、密度控制及整枝修剪(或增光降湿)等措施均具有减轻病情和增加产量的双重作用,综合防治试验区产量增加了1.67倍。三、项目的特点:(1)以有效防治为核心、以无公害防治为原则、以增产增效为目标;(2)分析了油茶果实植物学性状与炭疽病的相关性,为抗病品种的快速选育提供新途径;(3)研制出精准施药技术(看病情、定病株、选药剂、择时机喷药);(4)将病害防治与增产措施相结合,增产效果显著。四、应用推广情况:采取边研究、边推广的措施,在全省各地共举办油茶培训班40余期,印发各类技术资料5000多份,研究成果得到及时推广应用。本项目从2003年、尤其从2008年以来,应用该技术成果,累计防治面积约128.5万亩。据测算,防治后每亩可增产茶籽35公斤、亩增收入234.5元(茶籽平均按6.7元/kg),共挽回经济损失3.2亿元(见用户证明)。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合肥巢湖经开区网上技术交易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5001458号

运营商: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