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88104]三河牛种质创新与选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养殖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针对中国奶牛品种单一、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强烈需求抗逆性强、综合效益高牛品种的现状和诉求,为解决牧区牛业过分依赖天然草原放牧、低投入小规模养殖模式效率低下、奶业生存抗波动能力差等行业难题,该项目重点开展中国自主培育乳肉兼用牛品种-三河牛育种技术研发和种质资源创新、优秀遗传物质的推广及应用。自1986年新品种育成验收至2015年间,"三河牛种质创新与选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实现了三河牛乳肉兼用性能显著提升,成果的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2002年至2015年间,三河牛选育提高获得了国家奶业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三河牛育种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为中国地方品种保护性利用,以及兼用牛种公牛自主培育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借鉴。主要研究成果:建立了自主培育乳肉兼用型三河牛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将品种登记、性能测定、兼用牛线性体型评定及遗传评估育种技术综合应用,形成特色的登记系统、乳用和肉用性能测定体系,研究制定了选择指数,实现了三河牛持续选育提高。核心群胎次产奶量从1986年品种审定时的3.2吨增长到6吨以上,提高87%以上;成年母牛体重570-600kg,成年公牛体重950-1085kg;育肥日增重达1.0kg以上,累积推广冻精176.6万剂,种畜10万头以上。在坚持该品种选育的基础上适当导入外血培育了乳用及肉用两个新品系,丰富品种结构。导血乳用品系产奶量达到6.6吨,提高11%;导血肉用品系成年母牛体重625kg、提高12%,成年公牛体重1140kg、提高14%。应用分子育种技术,筛选到LIN54、KLF12等6个与冷应激相关的候选基因,挖掘出15个与耐寒、产奶、繁殖、健康等重要经济性状显著关联的SNP标记,为三河牛标记辅助选择奠定科学基础;建立了牛蜘蛛腿综合征(AS)的致病突变荧光引物PCR法筛查技术平台,确保该遗传缺陷不在代次间传递。制定了半放牧养殖模式技术标准,形成了托牛生态牧场工作体系,创建了本地化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有利于三河牛遗传潜力充分发挥,破解利用草原放牧与标准化、规范化饲养之间的矛盾。该项目共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修订并发布了《三河牛》国家标准,制定了6个地方技术标准、64个企业标准。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3篇。根据2010年-2015年间的应用效果,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测算,每年新增收益2.12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针对中国奶牛品种单一、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强烈需求抗逆性强、综合效益高牛品种的现状和诉求,为解决牧区牛业过分依赖天然草原放牧、低投入小规模养殖模式效率低下、奶业生存抗波动能力差等行业难题,该项目重点开展中国自主培育乳肉兼用牛品种-三河牛育种技术研发和种质资源创新、优秀遗传物质的推广及应用。自1986年新品种育成验收至2015年间,"三河牛种质创新与选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实现了三河牛乳肉兼用性能显著提升,成果的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2002年至2015年间,三河牛选育提高获得了国家奶业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三河牛育种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为中国地方品种保护性利用,以及兼用牛种公牛自主培育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借鉴。主要研究成果:建立了自主培育乳肉兼用型三河牛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将品种登记、性能测定、兼用牛线性体型评定及遗传评估育种技术综合应用,形成特色的登记系统、乳用和肉用性能测定体系,研究制定了选择指数,实现了三河牛持续选育提高。核心群胎次产奶量从1986年品种审定时的3.2吨增长到6吨以上,提高87%以上;成年母牛体重570-600kg,成年公牛体重950-1085kg;育肥日增重达1.0kg以上,累积推广冻精176.6万剂,种畜10万头以上。在坚持该品种选育的基础上适当导入外血培育了乳用及肉用两个新品系,丰富品种结构。导血乳用品系产奶量达到6.6吨,提高11%;导血肉用品系成年母牛体重625kg、提高12%,成年公牛体重1140kg、提高14%。应用分子育种技术,筛选到LIN54、KLF12等6个与冷应激相关的候选基因,挖掘出15个与耐寒、产奶、繁殖、健康等重要经济性状显著关联的SNP标记,为三河牛标记辅助选择奠定科学基础;建立了牛蜘蛛腿综合征(AS)的致病突变荧光引物PCR法筛查技术平台,确保该遗传缺陷不在代次间传递。制定了半放牧养殖模式技术标准,形成了托牛生态牧场工作体系,创建了本地化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有利于三河牛遗传潜力充分发挥,破解利用草原放牧与标准化、规范化饲养之间的矛盾。该项目共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修订并发布了《三河牛》国家标准,制定了6个地方技术标准、64个企业标准。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3篇。根据2010年-2015年间的应用效果,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测算,每年新增收益2.12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