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14771]稻田福寿螺灾变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种植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该项目成果属于农业种植领域的植物保护学科范畴。项目针对稻田福寿螺发生危害日益严重,迫切需要解决灾害防控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而立项研究。实施期间,承担完成了广西科技攻关项目“稻田福寿螺防治技术及有机杀螺肥的研究与开发”和科技部“有机杀螺肥的开发与产业化”等课题任务。项目依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理,系统研究稻田福寿螺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发生为害特点及成灾条件,掌握其灾变规律,研究防控关键技术,集成配套综合治理措施并推广应用。主要成果及创新点:(1)系统掌握了稻田福寿螺的发生为害特点、成灾条件、灾变规律,阐明了成灾机理。(2)探明稻田福寿螺的空间分布型,制定《广西稻田福寿螺测报调查方法》;明确了福寿螺密度与水稻受害、产量损失的关系,提出了福寿螺的化学防治最佳施药时期和防治指标。(3)首次发现了低毒、低残留农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具有高杀螺活性。(4)率先研究掌握了中国4省区10个福寿螺地理种群对杀螺胺等4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及抗性生理生化差异;研究掌握了影响杀螺胺等药剂杀螺活性的主要因素,解决了杀螺剂高效安全使用技术问题。(5)独创以茶皂素为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杀螺和肥效双重功能的有机杀螺肥“护苗”,解决了产品稳定性、肥分平衡及规模化生产等关键技术难题,建成了年产1万吨粉剂、2万吨颗粒剂的生产线,大田应用5.18万吨,实现了产业化。(6)研究出有效、简便、易行的稻田福寿螺诱杀阻截技术。(7)在解决防控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防控策略,集成一整套稻田福寿螺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制定出《福寿螺综合防控技术规程》,并大规模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稻田福寿螺灾害。项目技术经济指标:(1)有机杀螺肥“护苗”田间防效98%,水稻增产13%;(2)成果推广应用2067万亩;(3)经济效益5.07亿元。项目成果可广泛应用于中国南方福寿螺发生为害稻区,对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成果中有机杀螺肥的主要原料来源于广西生物质能源产业(木薯、油茶)中的废料或副产品,既实现了废料综合利用,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该项目在理论上解决了稻田福寿螺为什么会成灾的科学问题,技术上解决了应急防治和持续性控制的关键技术问题,产品开发上成功研制出有机杀螺肥“护苗”并实现了产业化,成果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11年3月21日通过了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成果属于农业种植领域的植物保护学科范畴。项目针对稻田福寿螺发生危害日益严重,迫切需要解决灾害防控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而立项研究。实施期间,承担完成了广西科技攻关项目“稻田福寿螺防治技术及有机杀螺肥的研究与开发”和科技部“有机杀螺肥的开发与产业化”等课题任务。项目依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理,系统研究稻田福寿螺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发生为害特点及成灾条件,掌握其灾变规律,研究防控关键技术,集成配套综合治理措施并推广应用。主要成果及创新点:(1)系统掌握了稻田福寿螺的发生为害特点、成灾条件、灾变规律,阐明了成灾机理。(2)探明稻田福寿螺的空间分布型,制定《广西稻田福寿螺测报调查方法》;明确了福寿螺密度与水稻受害、产量损失的关系,提出了福寿螺的化学防治最佳施药时期和防治指标。(3)首次发现了低毒、低残留农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具有高杀螺活性。(4)率先研究掌握了中国4省区10个福寿螺地理种群对杀螺胺等4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及抗性生理生化差异;研究掌握了影响杀螺胺等药剂杀螺活性的主要因素,解决了杀螺剂高效安全使用技术问题。(5)独创以茶皂素为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杀螺和肥效双重功能的有机杀螺肥“护苗”,解决了产品稳定性、肥分平衡及规模化生产等关键技术难题,建成了年产1万吨粉剂、2万吨颗粒剂的生产线,大田应用5.18万吨,实现了产业化。(6)研究出有效、简便、易行的稻田福寿螺诱杀阻截技术。(7)在解决防控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防控策略,集成一整套稻田福寿螺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制定出《福寿螺综合防控技术规程》,并大规模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稻田福寿螺灾害。项目技术经济指标:(1)有机杀螺肥“护苗”田间防效98%,水稻增产13%;(2)成果推广应用2067万亩;(3)经济效益5.07亿元。项目成果可广泛应用于中国南方福寿螺发生为害稻区,对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成果中有机杀螺肥的主要原料来源于广西生物质能源产业(木薯、油茶)中的废料或副产品,既实现了废料综合利用,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该项目在理论上解决了稻田福寿螺为什么会成灾的科学问题,技术上解决了应急防治和持续性控制的关键技术问题,产品开发上成功研制出有机杀螺肥“护苗”并实现了产业化,成果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11年3月21日通过了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