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合肥巢湖经开区网上技术交易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900235]甜叶菊种质创新及其育种应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种植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为南美巴拉圭东北部地区,甜叶菊在世界范围内广为种植。其叶片所含糖苷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而热量仅为蔗糖的1/300,近些年来在食品、饮料和医药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长期以来,甜叶菊在中国种植品种单一、栽培技术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中国甜叶菊产业发展。2010年,在安徽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安徽科技学院与安徽蚌埠永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并获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建设安徽省甜叶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期间,得到了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蚌埠市政府专项资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培育的新品种在全国得到了大力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进展和成果如下。 (1)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应用及新品种选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搜集种质资源,共收集、整理甜菊材料231份,广泛开展杂交亲本的遗传系谱和杂交后代的变异频谱分析,筛选出适应性强、叶产量高、菊糖含量高的杂交组合556个,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甜菊新品种2个(惠农一号、润德一号)。 (2)生物技术种质创新研究利用离体化学诱变技术,构建了成熟的甜菊秋水仙素、NaN3、EMS等化学诱变技术体系,已经构建了含200多个农艺性状差异明显的突变体群体。以突变种质作为亲本材料培育出2个新品种(惠农三号、惠农五号)。 (3)杂交亲本的脱毒及其工厂化育苗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开展杂交新品种亲本植株的快速繁殖、脱毒和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扩大了亲本种苗群体,提高了杂交种的质量和产量,使得新品种得到了快速的大面积推广。 (4)开展了新品种田间管理、高产栽培及种子生产技术研究在现有甜菊栽培管理经验基础上,完成了与甜叶菊新品种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对甜菊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种子生物学特征研究,阐明了影响甜菊种子生产及种子诸多的生物学性状特征,制定和发布了安徽省地方标准2个。 (5)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了甜菊分子系谱分析运用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对部分筛选的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亲缘关系研究,构建了优良亲本种质的分子图谱,比较了种质间的遗传差异,为新品种的培育及种子纯度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项目组今后科研水平的提升及发展奠定前期研究基础。 (6)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及科技成果转化校企之间密切合作,自筹产学研合作项目8个,联合培养研究生4名、400多名本科生得到了生产实习锻炼,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200多人次。培育的甜叶菊新品种在全国多个省、区种植推广,农民亩产增收约70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为南美巴拉圭东北部地区,甜叶菊在世界范围内广为种植。其叶片所含糖苷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而热量仅为蔗糖的1/300,近些年来在食品、饮料和医药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长期以来,甜叶菊在中国种植品种单一、栽培技术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中国甜叶菊产业发展。2010年,在安徽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安徽科技学院与安徽蚌埠永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并获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建设安徽省甜叶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期间,得到了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蚌埠市政府专项资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培育的新品种在全国得到了大力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进展和成果如下。 (1)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应用及新品种选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搜集种质资源,共收集、整理甜菊材料231份,广泛开展杂交亲本的遗传系谱和杂交后代的变异频谱分析,筛选出适应性强、叶产量高、菊糖含量高的杂交组合556个,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甜菊新品种2个(惠农一号、润德一号)。 (2)生物技术种质创新研究利用离体化学诱变技术,构建了成熟的甜菊秋水仙素、NaN3、EMS等化学诱变技术体系,已经构建了含200多个农艺性状差异明显的突变体群体。以突变种质作为亲本材料培育出2个新品种(惠农三号、惠农五号)。 (3)杂交亲本的脱毒及其工厂化育苗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开展杂交新品种亲本植株的快速繁殖、脱毒和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扩大了亲本种苗群体,提高了杂交种的质量和产量,使得新品种得到了快速的大面积推广。 (4)开展了新品种田间管理、高产栽培及种子生产技术研究在现有甜菊栽培管理经验基础上,完成了与甜叶菊新品种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对甜菊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种子生物学特征研究,阐明了影响甜菊种子生产及种子诸多的生物学性状特征,制定和发布了安徽省地方标准2个。 (5)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了甜菊分子系谱分析运用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对部分筛选的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亲缘关系研究,构建了优良亲本种质的分子图谱,比较了种质间的遗传差异,为新品种的培育及种子纯度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项目组今后科研水平的提升及发展奠定前期研究基础。 (6)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及科技成果转化校企之间密切合作,自筹产学研合作项目8个,联合培养研究生4名、400多名本科生得到了生产实习锻炼,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200多人次。培育的甜叶菊新品种在全国多个省、区种植推广,农民亩产增收约70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合肥巢湖经开区网上技术交易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5001458号

运营商: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