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34594]高效节能小麦加工新技术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粗粮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小麦粉是中国人民的基本口粮之一,其生产与供应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城镇化速度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粉及其制品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小麦加工是整个粮食产业链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营养、健康和安全,是国家经济主权和国计民生的大事。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小麦加工技术与装备落后,以标准粉生产为主,产品质量较差;在“八五”期间,国家花费大量外汇引进数百条欧美国家生产线,小麦加工技术与装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产品向等级粉方向发展,但能耗高、出率低、出粉率与质量矛盾突出,面粉对加工面条、馒头、水饺等蒸煮类食品适应性较差,且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项目参加单位密切合作,联合攻关,通过对小麦加工理论、工艺、设备以及相关制品的研究,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节能、营养、安全小麦加工新技术,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小麦加工技术落后的局面,而且实现了向国外的技术输出。1.主要技术内容:(1)针对传统小麦加工过程能耗高、效率低的难题,首创强化物料分级与纯化、磨撞均衡制粉等技术,提高单位产能20%以上,降低电耗15%以上,优质粉出率提高10%以上,总出粉率提高3%以上。(2)针对面粉专用性不强的问题,创新研究了在制品分离与重组、可控物料粉碎等关键技术,有效控制面粉组分和粒度,使专用粉品质更加适合蒸煮类食品质量要求,成功开发出馒头、面条、饺子类等专用粉。(3)针对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清洁处理、真空浸润调质、添加物检测控制等技术,有效减少了产品的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及其代(排)谢产物,使小麦加工制品中菌落总数减少90%以上,保证了小麦加工制品质量安全。(4)针对小麦麸皮在食品应用中口感差的问题,合理利用小麦麸皮内源性植酸酶,并采用复合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对麸皮进行处理,得到高纯度的麦麸膳食纤维。与常用的酸碱法相比,酶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得率高、口感好等优点。该成果为小麦麸皮利用开辟了新途径。(5)针对面条生产中和面效果差、能耗高的技术难题,创新了高速雾化水一粉混合系统及面团柔性均质熟化的连续和面技术和高效挂面烘干技术,提高了挂面质量,有效降低了能耗。2.主要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制修订国家标准10项,制定国家行业设计规范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出版相关著作15部;在SCI/EI收录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6篇;培养与课题相关研究生45人;培训粮食行业技术人员8000余人。3.成果推广及效益:成果在全国28个省(市)应用,并推广至国外。2009年人统的824家日加工小麦200吨以上企业中累计有586家应用该项技术成果,占入统企业总数的70%以上,挂面加工企业有50%以上采用该技术。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0多亿元、新增利润50多亿元、节电31亿度、节约小麦1950万吨(相当于约5000万亩良田1年的小麦产量)。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小麦粉是中国人民的基本口粮之一,其生产与供应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城镇化速度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粉及其制品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小麦加工是整个粮食产业链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营养、健康和安全,是国家经济主权和国计民生的大事。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小麦加工技术与装备落后,以标准粉生产为主,产品质量较差;在“八五”期间,国家花费大量外汇引进数百条欧美国家生产线,小麦加工技术与装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产品向等级粉方向发展,但能耗高、出率低、出粉率与质量矛盾突出,面粉对加工面条、馒头、水饺等蒸煮类食品适应性较差,且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项目参加单位密切合作,联合攻关,通过对小麦加工理论、工艺、设备以及相关制品的研究,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节能、营养、安全小麦加工新技术,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小麦加工技术落后的局面,而且实现了向国外的技术输出。1.主要技术内容:(1)针对传统小麦加工过程能耗高、效率低的难题,首创强化物料分级与纯化、磨撞均衡制粉等技术,提高单位产能20%以上,降低电耗15%以上,优质粉出率提高10%以上,总出粉率提高3%以上。(2)针对面粉专用性不强的问题,创新研究了在制品分离与重组、可控物料粉碎等关键技术,有效控制面粉组分和粒度,使专用粉品质更加适合蒸煮类食品质量要求,成功开发出馒头、面条、饺子类等专用粉。(3)针对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清洁处理、真空浸润调质、添加物检测控制等技术,有效减少了产品的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及其代(排)谢产物,使小麦加工制品中菌落总数减少90%以上,保证了小麦加工制品质量安全。(4)针对小麦麸皮在食品应用中口感差的问题,合理利用小麦麸皮内源性植酸酶,并采用复合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对麸皮进行处理,得到高纯度的麦麸膳食纤维。与常用的酸碱法相比,酶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得率高、口感好等优点。该成果为小麦麸皮利用开辟了新途径。(5)针对面条生产中和面效果差、能耗高的技术难题,创新了高速雾化水一粉混合系统及面团柔性均质熟化的连续和面技术和高效挂面烘干技术,提高了挂面质量,有效降低了能耗。2.主要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制修订国家标准10项,制定国家行业设计规范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出版相关著作15部;在SCI/EI收录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6篇;培养与课题相关研究生45人;培训粮食行业技术人员8000余人。3.成果推广及效益:成果在全国28个省(市)应用,并推广至国外。2009年人统的824家日加工小麦200吨以上企业中累计有586家应用该项技术成果,占入统企业总数的70%以上,挂面加工企业有50%以上采用该技术。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0多亿元、新增利润50多亿元、节电31亿度、节约小麦1950万吨(相当于约5000万亩良田1年的小麦产量)。经济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