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合肥巢湖经开区网上技术交易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813256]河南省旱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种植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该项目属栽培类技术开发项目,从系统论观点出发,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为核心,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物和环境响应机制为重点,以建立粮食生产持续发展技术体系为目标,建立田间试验观测场与精确试验区,采用长期定位监测、专项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下的土壤环境、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作物生理生化响应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组装集成适合河南省应用的节水高效环保型耕作技术模式,创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理论,为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1、探明了保护性耕作土壤温度的变化,有效调控土壤水库,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保护性耕作下0-30cm土壤月均温呈单峰曲线,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温度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保护性耕作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入渗速率。降水贮蓄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干旱年份尤其明显。在整个生育期免耕和深松土壤含水量保持较高水平。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肥力。耕层土壤微生物态碳较传统增加79.3%和19.9%,微生物态氮增加34.38%和22.27%。坡耕地具有坡下养分富集现象。0-10cm土层脲酶活性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分别提高13.78%和10.93%,过氧化氢酶提高3.00%和7.84%,土壤转化酶提高10.64%和3.80%。2、探明了保护性耕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增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能有效的延缓小麦生育后期植株衰老,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能力,起到增源作用。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免耕覆盖>深松覆盖>传统耕作。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趋势,符合logisitic生长曲线。灌浆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3、探明了保护性耕作下作物生理响应机制。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能提高PSⅡ的潜在活性,有效改善叶片的光合性能,提高灌浆中后期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减少非辐射能量的耗散,提高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4、保护性耕作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深松覆盖在各年型均增产,增产幅度为4.88%-20.9%,平均增产8.77%;免耕覆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取决于年降水量及降水的分布,随着实施年份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增产趋势,欠水年增产显著。保护性耕作产流起始时间延迟,径流系数降低了97.49%和81.20%,水土流失量减少了89.32%-98.58%。保护性耕作可以实现节本增效。一年一熟制平均每公顷净增效益1068元-1416元。一年两熟制节本增效926元-1302元。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4kg/mm.hm<'2>和1.0kg/mm.hm<'2>,雨季夏休闲降水贮蓄率可提高12.5%-15.8%。5、组装集成适宜不同类型区应用的3套技术体系:豫西丘陵旱作区小麦夏玉米节水抗灾培肥一体化技术体系、豫东南平原易旱区小麦夏玉米节水抗灾培肥一体化技术体系和河南省小麦夏玉米一体化三免一翻保护性耕作轮耕模式。建立高产示范田10个,示范方21个,示范面积2.1万亩,累计推广应用161万亩,新增产量6971.3万公斤,新增产值10556.8万元,实现增收节支12649.8万元。
该项目属栽培类技术开发项目,从系统论观点出发,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为核心,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物和环境响应机制为重点,以建立粮食生产持续发展技术体系为目标,建立田间试验观测场与精确试验区,采用长期定位监测、专项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下的土壤环境、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作物生理生化响应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组装集成适合河南省应用的节水高效环保型耕作技术模式,创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理论,为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1、探明了保护性耕作土壤温度的变化,有效调控土壤水库,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保护性耕作下0-30cm土壤月均温呈单峰曲线,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温度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保护性耕作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入渗速率。降水贮蓄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干旱年份尤其明显。在整个生育期免耕和深松土壤含水量保持较高水平。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肥力。耕层土壤微生物态碳较传统增加79.3%和19.9%,微生物态氮增加34.38%和22.27%。坡耕地具有坡下养分富集现象。0-10cm土层脲酶活性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分别提高13.78%和10.93%,过氧化氢酶提高3.00%和7.84%,土壤转化酶提高10.64%和3.80%。2、探明了保护性耕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增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能有效的延缓小麦生育后期植株衰老,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能力,起到增源作用。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免耕覆盖>深松覆盖>传统耕作。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趋势,符合logisitic生长曲线。灌浆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3、探明了保护性耕作下作物生理响应机制。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能提高PSⅡ的潜在活性,有效改善叶片的光合性能,提高灌浆中后期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减少非辐射能量的耗散,提高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4、保护性耕作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深松覆盖在各年型均增产,增产幅度为4.88%-20.9%,平均增产8.77%;免耕覆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取决于年降水量及降水的分布,随着实施年份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增产趋势,欠水年增产显著。保护性耕作产流起始时间延迟,径流系数降低了97.49%和81.20%,水土流失量减少了89.32%-98.58%。保护性耕作可以实现节本增效。一年一熟制平均每公顷净增效益1068元-1416元。一年两熟制节本增效926元-1302元。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4kg/mm.hm<'2>和1.0kg/mm.hm<'2>,雨季夏休闲降水贮蓄率可提高12.5%-15.8%。5、组装集成适宜不同类型区应用的3套技术体系:豫西丘陵旱作区小麦夏玉米节水抗灾培肥一体化技术体系、豫东南平原易旱区小麦夏玉米节水抗灾培肥一体化技术体系和河南省小麦夏玉米一体化三免一翻保护性耕作轮耕模式。建立高产示范田10个,示范方21个,示范面积2.1万亩,累计推广应用161万亩,新增产量6971.3万公斤,新增产值10556.8万元,实现增收节支12649.8万元。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合肥巢湖经开区网上技术交易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5001458号

运营商: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