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02979]石羊河流域气候环境变化、水资源利用及生态恢复治理模式的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生态保护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该课题为科技部“973”项目,阿拉善高原及毗邻地区沙漠与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和机制研究,立项编号为2002CB714004,国家自然基金委、英国文化委员会、香港乐施会等单位共同资助下完成的。该项目属于地理学、水文学、生态学等的交叉学科领域,是环境变化国家创新群体近10年来以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成果。共采集样品2万多个,测试分析数据12万个,发表论文107篇,包括SCI收录论文26篇,出版中英文专著5部。论文近期被引用120次,被国际SCI刊物引用80次。主办国际会议3次,做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5次,吸引国际项目3项。培养毕业研究生45人(含博士20人)。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系统揭示了全新世以来石羊河尾闾湖泊的演化历史,发现全新世早期存在面积达2100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距今4000年来湖泊干涸并发生沙漠化。提出全新世气候曾发生10次干旱事件。2.首次利用沙漠包气带记录,重建了近2000年来沙漠地下水的补给历史;综合区域沙漠、湖泊和树轮记录,发现中世纪温暖期干旱,小冰期湿润,而近50年来气候变干。3.系统研究了民勤地下水资源的基本属性,发现主体地下淡水资源是距今4万年前补给的古水,具有不可更新性;4.重建了历史时期民勤绿洲的空间变化过程,揭示了绿洲沙漠化的形成机制。5.创新性的提出“人定沙定”的防治沙漠化理论。6.建立了水资源持续利用、沙漠化防治、生态扶贫和社区发展的实验示范基地,先后引进国际机构资助经费500万元,实现退耕还草2370亩,压沙造林2215亩,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4000元,水资源效益提高50%;苦咸水利用技术推广40万亩,创产值达4亿元,节水约1亿方,探索出一条以社区为本的生态扶贫新模式。7.成果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甘肃省电视台、甘肃日报、南方周末、兰州晚报都进行过专题报道。8.成果在民勤绿洲边缘区推广后总的用水量可下降54%,节水2.7亿方,压沙造林面积逐年增加,农民仅养殖可增加收入1.64-2.49亿元,能够有效的为落实《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与温总理关于“恢复生态、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的批示提供科技支撑。也对干旱区人口资源协调发展与生态治理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该课题为科技部“973”项目,阿拉善高原及毗邻地区沙漠与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和机制研究,立项编号为2002CB714004,国家自然基金委、英国文化委员会、香港乐施会等单位共同资助下完成的。该项目属于地理学、水文学、生态学等的交叉学科领域,是环境变化国家创新群体近10年来以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成果。共采集样品2万多个,测试分析数据12万个,发表论文107篇,包括SCI收录论文26篇,出版中英文专著5部。论文近期被引用120次,被国际SCI刊物引用80次。主办国际会议3次,做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5次,吸引国际项目3项。培养毕业研究生45人(含博士20人)。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系统揭示了全新世以来石羊河尾闾湖泊的演化历史,发现全新世早期存在面积达2100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距今4000年来湖泊干涸并发生沙漠化。提出全新世气候曾发生10次干旱事件。2.首次利用沙漠包气带记录,重建了近2000年来沙漠地下水的补给历史;综合区域沙漠、湖泊和树轮记录,发现中世纪温暖期干旱,小冰期湿润,而近50年来气候变干。3.系统研究了民勤地下水资源的基本属性,发现主体地下淡水资源是距今4万年前补给的古水,具有不可更新性;4.重建了历史时期民勤绿洲的空间变化过程,揭示了绿洲沙漠化的形成机制。5.创新性的提出“人定沙定”的防治沙漠化理论。6.建立了水资源持续利用、沙漠化防治、生态扶贫和社区发展的实验示范基地,先后引进国际机构资助经费500万元,实现退耕还草2370亩,压沙造林2215亩,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4000元,水资源效益提高50%;苦咸水利用技术推广40万亩,创产值达4亿元,节水约1亿方,探索出一条以社区为本的生态扶贫新模式。7.成果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甘肃省电视台、甘肃日报、南方周末、兰州晚报都进行过专题报道。8.成果在民勤绿洲边缘区推广后总的用水量可下降54%,节水2.7亿方,压沙造林面积逐年增加,农民仅养殖可增加收入1.64-2.49亿元,能够有效的为落实《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与温总理关于“恢复生态、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的批示提供科技支撑。也对干旱区人口资源协调发展与生态治理具有战略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