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合肥巢湖经开区网上技术交易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651267]新型、高效金属材料缓蚀剂抗蚀机理及应用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金属材料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主要研究内容:“新型、高效金属材料缓蚀剂抗蚀机理及应用研究”属应用基础研究课题,该项目研究了金属铜、碳钢、不锈钢等在各自腐蚀环境中的腐蚀行为,探讨了有机缓蚀剂在金属材料表面的抗蚀作用机理,从微观角度探讨了缓蚀剂的耐蚀机理,这对深入认识缓蚀剂抗蚀机理,指导新型、高效缓蚀剂的筛选与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发现点及科学价值:发现点1:有机杂环化合物对碳钢的缓蚀作用及机理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考察了有机杂环化合物2,5-二巯基-1,3,4-噻二唑在硫酸中对碳钢的缓蚀能力,获得了一种在硫酸介质中对碳钢具有良好抗蚀作用的新型缓蚀剂,并对其缓蚀作用机理有了深入认识。发现点2:电化学聚合膜对不锈钢的抗蚀作用利用循环伏安技术,在碱性溶液介质中,利用电化学聚合方法,将苯胺、邻甲氧基苯胺和N-甲基苯胺聚合到304不锈钢上,获得具有良好防护性能的聚苯胺、聚邻甲氧基苯胺和聚N-甲基苯胺膜。发现点3:分子自组装技术在铜基材料防护中的新应用利用杂环化合物多吸附中心的特点在铜基上组装了5-巯基-3-苯基-1,3,4-噻二唑-2(3H)硫酮钾盐、三聚巯氰酸、2,5-二巯基-1,3,4-噻二唑等缓蚀功能膜,研究了组装膜在不同腐蚀介质中对铜的腐蚀抑制行为,上述化合物对铜基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蚀性能,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对成膜分子在铜表面的缓蚀机理进行了探讨,展现了分子自组装技术在铜基材料防护中的应用前景。科学价值:该项成果对深入认识金属材料缓蚀剂抗蚀机理,指导新型、高效缓蚀剂的筛选与合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部分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如《Corros. Sci.》、《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上发表论文21篇,其中SCI收录17篇,8篇代表论文在《SCI》收录中被他人引用67次,他引共计112次。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7名。同行引用及评价:8篇代表论文主要在2011-2013年间发表,他引共计112次。该研究领域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如加拿大的Zhitomirsky教授、斯洛文尼亚Finšgar教授、巴西的Wislei教授、印度学者Quraishi教授以及中国学者王超和杨海峰教授分别在著名杂志Corros.Sci., J. Phys.Chem. C等评价引用了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以重庆大学黎学明教授为首的验收组在对该项成果的评价意见中指出:“分子自组装技术为金属材料防护提供了新途径。”
主要研究内容:“新型、高效金属材料缓蚀剂抗蚀机理及应用研究”属应用基础研究课题,该项目研究了金属铜、碳钢、不锈钢等在各自腐蚀环境中的腐蚀行为,探讨了有机缓蚀剂在金属材料表面的抗蚀作用机理,从微观角度探讨了缓蚀剂的耐蚀机理,这对深入认识缓蚀剂抗蚀机理,指导新型、高效缓蚀剂的筛选与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发现点及科学价值:发现点1:有机杂环化合物对碳钢的缓蚀作用及机理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考察了有机杂环化合物2,5-二巯基-1,3,4-噻二唑在硫酸中对碳钢的缓蚀能力,获得了一种在硫酸介质中对碳钢具有良好抗蚀作用的新型缓蚀剂,并对其缓蚀作用机理有了深入认识。发现点2:电化学聚合膜对不锈钢的抗蚀作用利用循环伏安技术,在碱性溶液介质中,利用电化学聚合方法,将苯胺、邻甲氧基苯胺和N-甲基苯胺聚合到304不锈钢上,获得具有良好防护性能的聚苯胺、聚邻甲氧基苯胺和聚N-甲基苯胺膜。发现点3:分子自组装技术在铜基材料防护中的新应用利用杂环化合物多吸附中心的特点在铜基上组装了5-巯基-3-苯基-1,3,4-噻二唑-2(3H)硫酮钾盐、三聚巯氰酸、2,5-二巯基-1,3,4-噻二唑等缓蚀功能膜,研究了组装膜在不同腐蚀介质中对铜的腐蚀抑制行为,上述化合物对铜基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蚀性能,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对成膜分子在铜表面的缓蚀机理进行了探讨,展现了分子自组装技术在铜基材料防护中的应用前景。科学价值:该项成果对深入认识金属材料缓蚀剂抗蚀机理,指导新型、高效缓蚀剂的筛选与合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部分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如《Corros. Sci.》、《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上发表论文21篇,其中SCI收录17篇,8篇代表论文在《SCI》收录中被他人引用67次,他引共计112次。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7名。同行引用及评价:8篇代表论文主要在2011-2013年间发表,他引共计112次。该研究领域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如加拿大的Zhitomirsky教授、斯洛文尼亚Finšgar教授、巴西的Wislei教授、印度学者Quraishi教授以及中国学者王超和杨海峰教授分别在著名杂志Corros.Sci., J. Phys.Chem. C等评价引用了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以重庆大学黎学明教授为首的验收组在对该项成果的评价意见中指出:“分子自组装技术为金属材料防护提供了新途径。”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合肥巢湖经开区网上技术交易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5001458号

运营商: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