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籼稻品种天优3611。
成果简介:
扬州大学农学院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广东省农科院育成的天丰A为母本,以自选的恢复系SIR3611为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品种。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新品种筛选试验,6点平均单产8.26t/hm2,名列40个组合第4位,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9%。2006-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A组国家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单产8.66 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42%,达极显着水平,增产点比例72.1%,稳产性较好。2006年参加长三角科技项目水稻新品种比较,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产量居57个参试组合之首,较对照增产16.93%。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A组国家品种生产试验,6点平均单产8.10 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75%。2009年1月11日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9011)。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株高120.3厘米,长势繁茂,叶片较长易披,有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5.8万穗,穗长24.4厘米,每穗总粒数189.1粒,结实率75.4%,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6.2%,长宽比2.9,垩白粒率56%,垩白度11.1%,胶稠度7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7%。该品种属迟熟中籼三系杂交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1天,比对照Ⅱ优838长3.1天。
市场前景:增产潜力大,具有良好的种子开发和生产应用前景
应用范围:
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合作方式:转让或联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