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黄松垒
所在地:上海上海市
一、基本情况介绍
茶叶市场中,部分厂商为牟利会在茶叶中掺入蔗糖以增重或改善外观,但过量添加会导致茶叶易霉变、品质下降。传统检测方法(如液相色谱、近红外光谱等)存在设备昂贵、操作复杂、难以现场应用等问题。针对这一痛点,本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白炽光源的光电检测装置,通过特定波长漫反射光强分析,实现茶叶中蔗糖掺入量的快速定量或半定量检测。
装置由微型白炽光源、窄带滤光片、光电探测放大模块、数字电压表及样品台等组成。光源照射样品后,通过滤光片提取与蔗糖相关的特定波长漫反射光,经光电转换和信号放大,结合标定曲线快速判定蔗糖含量。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兼具低成本、便携化、高效率等优势,适用于茶叶生产、质检、商检等领域。
二、技术亮点
1. 核心优势
低成本与易维护:采用普通微型白炽灯(5V直流驱动)作为光源,结合常规窄带滤光片和光电探测器,显著降低硬件成本;元器件均为市场易购件,维护简单。
快速检测与高适用性:检测过程仅需数秒,无需复杂前处理;通过相对光强比值与标定曲线对照,可直接输出结果,支持现场即时决策。
环境鲁棒性强:在1560 nm红外波段(避开水汽吸收峰)进行检测,搭配窄带滤光片抑制环境光干扰,无需暗室条件,适应日常光照环境。
2. 创新点
宽谱光源与窄带滤光协同设计:利用白炽灯宽谱特性覆盖红外波段,结合1560 nm窄带滤光(带宽12 nm)精准提取蔗糖特征信号,实现高信噪比检测。
标准化光路与相对测量法:固定光路设计简化操作,通过标样参比(如无蔗糖茶叶)消除系统误差,提升检测一致性。
模块化微型化结构:光机部件集成于75×125 mm²平板,探测器模块仅25×25×40 mm³,便于携带与现场部署。
3. 独特价值
填补市场空白:为茶叶掺糖检测提供首款低成本便携式解决方案,助力打假与品质管控。
技术普适性:通过调整滤光片波长与标定曲线,可扩展至其他食品(如蜂蜜掺假)或工业原料的杂质检测,应用场景广泛。
三、技术参数
光源:微型白炽灯(5V/60mA),发光波段覆盖可见光至近红外
滤光片:中心波长1560 nm,带宽12 nm,透过率≥50%
探测器:InGaAs光电探测器,响应波长1.0~2.6 μm
信号处理:跨阻放大器,输出直流电压信号(1V量级)
检测精度:蔗糖掺入量检测误差≤5%(重量百分比)
检测时间:≤30秒/样品(含标样参比)
工作环境:常温常压,自然光照条件,无需暗室
设备尺寸:主机尺寸75×125 mm²,探测器模块25×25×40 mm³
四、投资规模
本装置采用常规光电器件与标准化机械部件,生产成本可控:
研发投入:约50万元(含原型机开发、标定曲线建立、算法优化等)。
单台成本:量产条件下硬件成本约3000~5000元(视采购规模浮动)。
推广优势:无需大型配套设施,用户仅需基础培训即可操作,维护成本极低。
适合中小型茶叶企业、质检机构及第三方实验室采购,投资回报周期短,具备规模化推广潜力。
五、适用范围
1. 核心应用:
茶叶生产环节:在线监测蔗糖添加量,确保工艺合规性。
市场监管:快速筛查掺糖茶叶,打击商业欺诈。
进出口检验:替代传统实验室检测,提升通关效率。
2. 扩展应用:
食品质检:如蜂蜜掺假蔗糖、谷物水分检测等。
农业领域:作物成分快速分析(如糖分、水分)。
环境监测:特定化学物质的光学特性检测。
六、总结
本成果以创新性的光电检测技术为核心,解决了茶叶掺糖检测的行业难题,兼具经济性、便携性与可靠性。其技术亮点在于低成本光源与窄带滤光片的巧妙结合,以及模块化设计带来的普适应用潜力。目前已完成实验室验证(蔗糖检测线性度R²>0.99),具备产业化条件,有望在食品质检领域树立新的技术标杆,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