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以驻马店市主干路---开源大道(“四板五带”式道路)道路绿地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生境现状对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开源路绿地现有植物种类、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植物景观现状,测定相关生境因子参数,得出相关的植物生态景观配置模式。再结合经济、适用、美观原则,定量、定性地对改善中原地带的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和指导植物配置提出相关的建议。    1. 开源路共有植物种类30科、42属、60种植物。其中,乔木类为25种;灌木类为24种;藤本类1种;竹类2种,棕榈类1种,草本地被植物为7种;分别占总数的41.67%、40.00%、1.67%、3.33%、1.67%、11.67%。    2. 开源路植物配置中植物应用频度超过20%的乔木有4种,香樟、英桐(本地习惯称法桐)、樱花和紫薇,灌木应用频度超过20%的有9种,其中龙柏、红叶石楠和红花檵木的使用频度高达80%以上,其它从高到低依次为:南天竹、小叶女贞、金边黄杨、金叶女贞、金森女贞和毛杜鹃。广玉兰、银杏、国槐及中下木的小叶桅子、八角金盘、洒金珊瑚、锦熟黄杨、金丝桃、中华蚊母等植物运用较少,频度均低于10%。    3. 在开源上设定3个路段—开源路东段、开源路中段、开源路西段共21个样方,对主要生境因子进行测定,得出如下结论:    ⑴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测定结果表明:    开源大道绿地土壤基本不利于不适宜植物生长,土壤等级差,道路两侧土壤受人为干扰严重,地下铺装的管道纵横交错,土壤大部分属于填埋土,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砖块、水泥、石灰以及石灰溶解释放的钙物质、土层较浅,来往的机动车辆释放的尾气对土壤有较大影响。土壤质量:路侧绿地土壤>两侧分隔带>交通岛绿地,总之,道路绿地土壤整体质量不高,应改良后进行种植。    ⑵ 温度测定结果表明:    降温效果排序:路侧绿带>两侧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带>中央分车绿带(采用隔离栏杆代替)。其中路侧绿带降温效果最明显,最不明显为中央分车绿带---栏杆代替,无绿化。总之,道路中植物群落层级结构越丰富,降温效果越明显。    ⑶ 湿度测定结果表明:    植物群落内空气湿度与裸露地表湿度差异明显。从单个样方来看,裸露地表湿度普遍低于植物群落内湿度。    ⑷ 风速测定结果表明:    样方中的风速数值均不高,植物群落能起到很好的阻风作用。综合分析表明,植物的冠幅和叶片密度越大,植物立体结构越复杂,阻风效果越明显。    ⑸ CO2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开源路植物群落内的CO2浓度低,与群落外裸露地表CO2浓度存在一定的差值,表明高大乔木的光合作用能力明显强于低矮灌木与草本。    ⑹ 光照强度测定结果表明:    高大乔木的遮光效果明显强于低矮乔灌木,植物配置丰富的群落,遮光效果越强。广玉兰和深山含笑大阔叶类的乔木遮光效果强,但是应用较少,除了开源中路,其它路段中大型的乔木数量比较少,冠幅不大,通透性较强,而且层次比较单调,阻挡阳光照射林层内的能力较差。    4. 综合开源路植物配置现状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植物生态位、生态因子、植物配置结构、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结构的分析,提出驻马店市开源路道路绿地植物的优化配置建议、推荐植物生态配置模式和植物种类的选择。
            
                以驻马店市主干路---开源大道(“四板五带”式道路)道路绿地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生境现状对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开源路绿地现有植物种类、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植物景观现状,测定相关生境因子参数,得出相关的植物生态景观配置模式。再结合经济、适用、美观原则,定量、定性地对改善中原地带的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和指导植物配置提出相关的建议。    1. 开源路共有植物种类30科、42属、60种植物。其中,乔木类为25种;灌木类为24种;藤本类1种;竹类2种,棕榈类1种,草本地被植物为7种;分别占总数的41.67%、40.00%、1.67%、3.33%、1.67%、11.67%。    2. 开源路植物配置中植物应用频度超过20%的乔木有4种,香樟、英桐(本地习惯称法桐)、樱花和紫薇,灌木应用频度超过20%的有9种,其中龙柏、红叶石楠和红花檵木的使用频度高达80%以上,其它从高到低依次为:南天竹、小叶女贞、金边黄杨、金叶女贞、金森女贞和毛杜鹃。广玉兰、银杏、国槐及中下木的小叶桅子、八角金盘、洒金珊瑚、锦熟黄杨、金丝桃、中华蚊母等植物运用较少,频度均低于10%。    3. 在开源上设定3个路段—开源路东段、开源路中段、开源路西段共21个样方,对主要生境因子进行测定,得出如下结论:    ⑴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测定结果表明:    开源大道绿地土壤基本不利于不适宜植物生长,土壤等级差,道路两侧土壤受人为干扰严重,地下铺装的管道纵横交错,土壤大部分属于填埋土,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砖块、水泥、石灰以及石灰溶解释放的钙物质、土层较浅,来往的机动车辆释放的尾气对土壤有较大影响。土壤质量:路侧绿地土壤>两侧分隔带>交通岛绿地,总之,道路绿地土壤整体质量不高,应改良后进行种植。    ⑵ 温度测定结果表明:    降温效果排序:路侧绿带>两侧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带>中央分车绿带(采用隔离栏杆代替)。其中路侧绿带降温效果最明显,最不明显为中央分车绿带---栏杆代替,无绿化。总之,道路中植物群落层级结构越丰富,降温效果越明显。    ⑶ 湿度测定结果表明:    植物群落内空气湿度与裸露地表湿度差异明显。从单个样方来看,裸露地表湿度普遍低于植物群落内湿度。    ⑷ 风速测定结果表明:    样方中的风速数值均不高,植物群落能起到很好的阻风作用。综合分析表明,植物的冠幅和叶片密度越大,植物立体结构越复杂,阻风效果越明显。    ⑸ CO2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开源路植物群落内的CO2浓度低,与群落外裸露地表CO2浓度存在一定的差值,表明高大乔木的光合作用能力明显强于低矮灌木与草本。    ⑹ 光照强度测定结果表明:    高大乔木的遮光效果明显强于低矮乔灌木,植物配置丰富的群落,遮光效果越强。广玉兰和深山含笑大阔叶类的乔木遮光效果强,但是应用较少,除了开源中路,其它路段中大型的乔木数量比较少,冠幅不大,通透性较强,而且层次比较单调,阻挡阳光照射林层内的能力较差。    4. 综合开源路植物配置现状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植物生态位、生态因子、植物配置结构、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结构的分析,提出驻马店市开源路道路绿地植物的优化配置建议、推荐植物生态配置模式和植物种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