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02204]裂缝性特低渗油藏复合强化开采新技术与应用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1.任务来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低渗油藏波动—化学复合强化开采技术”(2009ZX05009)、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大科技攻关横向项目。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占我国剩余石油远景资源量60%以上的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尤其是对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目前仍处于认识阶段。该成果以陕北地区延长油田老油区裂缝性低压特低渗油藏为研究载体,通过对主力储层地质规律特征与渗流特性深入认识,建立了储层伤害液—固体系微观动力学基本理论与注入水水质控制关键技术,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水动力驱油、化学驱油、注气驱油、微生物驱油等技术在该类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应用前景,创新性地提出了人工谐振波辅助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驱油等物理—化学强化开采技术在裂缝性特低渗油藏中的应用,建立了适合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不同主力油层储层特点的提高原油采收率关键工艺技术与方法。 3.性能指标:项目规划指标为试验区投入产出比达1:3以上,较水驱提高采收率3个百分点以上。经矿场试验表明,试验区投入产出比超过1:4,较水驱提高最终采收率5~10个百分点。 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国外对于天然微裂缝发育的裂缝性特低渗油藏,出于经济考虑还未投入注水开发,国内对天然微裂缝发育的特低渗透油田的注水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成果以延长油田老油区裂缝性低压特低渗油藏为研究载体,建立了适合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不同主力油层储层特点的提高原油采收率关键工艺技术与方法,对进一步提高该类特种难动用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和水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的查新结果表明,本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在裂缝性特低渗油藏水驱后物理—化学强化开采提高原油采收率配套技术体系、关键理论基础和潜力评价等方面的空白。 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建立了储层多孔介质中液—固体系微观动力学,研究了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伤害机理,研制了旋流辅助化学软化、液/固体系旋流分离、强磁防垢、脉冲电磁防垢以及煤矸石制备絮凝剂等水质处理控制新技术。 (2)揭示了人工谐振波—空气泡沫复合驱油物理化学机理,建立了相关配套技术,并成功进行了矿场应用。 (3)揭示了人工谐振波—生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人工谐振波—可动微纳米凝胶颗粒自适应深部调驱物理化学机理,建立了相关配套技术,并成功进行了矿场应用。 6.作用意义:经现场试验验证该成果可使延长油田总产量增加14337.93万吨,该成果不仅为延长老油区低渗、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发展方向,同时也建立起了新型、全面的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后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体系和适应性筛选理论与标准,对国内该类特种难动用油藏的高效开发与提高采收率具有重大潜在经济与社会效益。 7.推广应用的范围和条件:该成果可应用于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尤其是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
1.任务来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低渗油藏波动—化学复合强化开采技术”(2009ZX05009)、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大科技攻关横向项目。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占我国剩余石油远景资源量60%以上的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尤其是对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目前仍处于认识阶段。该成果以陕北地区延长油田老油区裂缝性低压特低渗油藏为研究载体,通过对主力储层地质规律特征与渗流特性深入认识,建立了储层伤害液—固体系微观动力学基本理论与注入水水质控制关键技术,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水动力驱油、化学驱油、注气驱油、微生物驱油等技术在该类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应用前景,创新性地提出了人工谐振波辅助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驱油等物理—化学强化开采技术在裂缝性特低渗油藏中的应用,建立了适合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不同主力油层储层特点的提高原油采收率关键工艺技术与方法。 3.性能指标:项目规划指标为试验区投入产出比达1:3以上,较水驱提高采收率3个百分点以上。经矿场试验表明,试验区投入产出比超过1:4,较水驱提高最终采收率5~10个百分点。 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国外对于天然微裂缝发育的裂缝性特低渗油藏,出于经济考虑还未投入注水开发,国内对天然微裂缝发育的特低渗透油田的注水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成果以延长油田老油区裂缝性低压特低渗油藏为研究载体,建立了适合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不同主力油层储层特点的提高原油采收率关键工艺技术与方法,对进一步提高该类特种难动用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和水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的查新结果表明,本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在裂缝性特低渗油藏水驱后物理—化学强化开采提高原油采收率配套技术体系、关键理论基础和潜力评价等方面的空白。 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建立了储层多孔介质中液—固体系微观动力学,研究了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伤害机理,研制了旋流辅助化学软化、液/固体系旋流分离、强磁防垢、脉冲电磁防垢以及煤矸石制备絮凝剂等水质处理控制新技术。 (2)揭示了人工谐振波—空气泡沫复合驱油物理化学机理,建立了相关配套技术,并成功进行了矿场应用。 (3)揭示了人工谐振波—生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人工谐振波—可动微纳米凝胶颗粒自适应深部调驱物理化学机理,建立了相关配套技术,并成功进行了矿场应用。 6.作用意义:经现场试验验证该成果可使延长油田总产量增加14337.93万吨,该成果不仅为延长老油区低渗、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发展方向,同时也建立起了新型、全面的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后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体系和适应性筛选理论与标准,对国内该类特种难动用油藏的高效开发与提高采收率具有重大潜在经济与社会效益。 7.推广应用的范围和条件:该成果可应用于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尤其是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