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首次测定出浙江、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茭白产地福寿螺7个地理种群的COI、18S rRNA、28S rRNA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该入侵有害动物与巴西和美国地理种群同源,这从分子水平阐明了我国福寿螺的分类学地位。发现了高温和低温胁迫均可导致福寿螺生长率、摄食率及存活率下降,为害程度也明显下降,同时探明了多代连续胁迫可产生耐温性差异较大的福寿螺种群,这表明了福寿螺具有向北扩散为害的生理基础。明确了高温和低温胁迫对福寿螺摄食、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同样,明确了福寿螺的耐高温基因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阐明了福寿螺迁移和适应环境的分子基础;研究了不同生长期中华鳖对福寿螺的捕食量以及取食福寿螺对其生长发育影响,首次明确了中华鳖对不同级别福寿螺的选择性及其在茭白田中养殖的合理密度。分析了茭白田套养的中华鳖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明确了茭-鳖共育对茭白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茭-鳖共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茭田养殖的中华鳖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的检测表明,茭田套养的中华鳖脂肪含量明显比人工养殖的要低,孔雀石绿、甲胺磷、克百威等都未检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项目提出了茭白—中华鳖共育安全高效生产体系,形成了一整套茭白田套养中华鳖的技术规范,仅在余姚市河姆渡镇茭白生产基地累计示范套养中华鳖面积就达177.07hm2,增收613.9万元以上。目前该种养结合技术已在浙江余姚、奉化、鄞州等福寿螺发生严重的茭区推广,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该成果获得2010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