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1 课题来源与背景 1.1 课题来源 课题来源于学校自选项目,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四川新津县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进行生态修复研究以及LID理念设计的运用。项目主要针对四川新津县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现状生态系统受损、景观性低下以及湿地所承担未来新津生态经济发展重任等情况,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本研究数据一部分来源于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工程。 1.2 课题背景 四川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包括沼泽、湖泊、河流、库塘等多种类型,湿地总面积174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6%。但是四川湿地也正在面临日益恶化的局面,四川省内湿地面积从1980年到2015年,减少了40%,蓄水量下降了达50%。四川省内沙化面积已达到301742.3hm2。据统计,从1980年到2015年四川省内湿地系统的植被面积下降了65%,湿地植被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并进一步恶化。解决四川省内的湿地面积锐减和水土流失的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据了解,国内技术理论研究尚无一个相对较全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从国外引进相关的低影响开发技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选择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三个典型对象,针对其生境生态问题进行评价,研究生境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的必要性主要有:一方面,关键技术旨在对湿地公园基底恢复、水资源恢复、土壤恢复,改造湿地的稳定性和异质性;保护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通过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使湿地恢复发挥干扰前的功能与作用,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四川省国家湿地公园的生境恢复和生态修复。另一方面,湿地生境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作为基础,更好发挥湿地公园所在城市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将LID技术应用于该湿地建设中,建设生态修复示范点,对四川乃至全国的其他湿地公园建设起指导性作用,并且项目以国外先进技术和研究理论为依托,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以及湿地景观修复技术,有助于推进国内湿地公园LID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3 研究成果 在低影响开发的基础上,选取四川的几个典型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将低影响开发很好的应用于湿地生态保护中,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成熟的湿地环境评价方法和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在研究理论方面,提出了基于行为与环境理论以及需求金字塔理论筛选湿 地公园使用后景观评价指标因子的研究方向,为城市型湿地公园使用后指标因子的 筛选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基础研究和具体的实践依据;评价已建成城市型湿地公园的使用状况是必要和有意义的,它可以用于初步设计和实际使用后的反思改造,这对未来相类似的项目设计来说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案例参考;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建议针对湿地环境的多样性空间进行低影响开发技术的模拟,从而能更好地推广到城市湿地保护建设与发展中。 4 创新性 4.1 在国内引进LID技术应用于城市湿地的生态修复 引进、消化、吸收:首次在湿地生态修复方面引进城市雨洪管理LID技术,使得LID技术完全适应于湿地,从湿地水源净化、湿地径流管理、湿地雨水收集、湿地涵养水源等方面对湿地生态生境进行全面修复,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 通过雨水控制技术、雨水阻滞技术、雨水滯留技术、雨水过滤技术、雨水渗透技术、雨水处理技术对湿地中的受众水体净化,让LID技术在湿地生态修复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4.2 防洪堰-梯级洼地循环系统 本项目结合新兴技术支持创新性提出“防洪堰-梯级洼地循环系统”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梯级湿地净化系统对收集雨水、滞留洪水以及涵养水源方面有突出的作用; ②植被多带缓冲模式对不同生境(陆地生境、水域生境、密林生境)的多种营造效果; ③利用梯级洼地形成的功能型逐级净化系统结合多带植被缓冲带,从上到下对各种来源水进行逐级收集、滞留和涵养; ④每级循环系统配置能够净化污水并且对水有较强阻滞能力的植物组群,以达到净化污染水源。 5 存在的问题 研究仅仅是选取了三个研究样地,而湿地因为其生态系统环境的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可变度,三个样地的研究不能包含所有同类型湿地区域的适用成果。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虽然本文也邀请众多专家对评估因素进行评估,但由于评估指标数量众多、数据量大,虽然指标的选择和数据的收集遵循了客观原则,但目前筛选和指标权重分配还有一些主观性;虽然分析层次过程用于根据某些原则指标进行标准化的计算,但结果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
1 课题来源与背景 1.1 课题来源 课题来源于学校自选项目,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四川新津县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进行生态修复研究以及LID理念设计的运用。项目主要针对四川新津县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现状生态系统受损、景观性低下以及湿地所承担未来新津生态经济发展重任等情况,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本研究数据一部分来源于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工程。 1.2 课题背景 四川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包括沼泽、湖泊、河流、库塘等多种类型,湿地总面积174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6%。但是四川湿地也正在面临日益恶化的局面,四川省内湿地面积从1980年到2015年,减少了40%,蓄水量下降了达50%。四川省内沙化面积已达到301742.3hm2。据统计,从1980年到2015年四川省内湿地系统的植被面积下降了65%,湿地植被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并进一步恶化。解决四川省内的湿地面积锐减和水土流失的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据了解,国内技术理论研究尚无一个相对较全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从国外引进相关的低影响开发技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选择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三个典型对象,针对其生境生态问题进行评价,研究生境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的必要性主要有:一方面,关键技术旨在对湿地公园基底恢复、水资源恢复、土壤恢复,改造湿地的稳定性和异质性;保护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通过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使湿地恢复发挥干扰前的功能与作用,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四川省国家湿地公园的生境恢复和生态修复。另一方面,湿地生境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作为基础,更好发挥湿地公园所在城市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将LID技术应用于该湿地建设中,建设生态修复示范点,对四川乃至全国的其他湿地公园建设起指导性作用,并且项目以国外先进技术和研究理论为依托,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以及湿地景观修复技术,有助于推进国内湿地公园LID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3 研究成果 在低影响开发的基础上,选取四川的几个典型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将低影响开发很好的应用于湿地生态保护中,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成熟的湿地环境评价方法和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在研究理论方面,提出了基于行为与环境理论以及需求金字塔理论筛选湿 地公园使用后景观评价指标因子的研究方向,为城市型湿地公园使用后指标因子的 筛选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基础研究和具体的实践依据;评价已建成城市型湿地公园的使用状况是必要和有意义的,它可以用于初步设计和实际使用后的反思改造,这对未来相类似的项目设计来说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案例参考;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建议针对湿地环境的多样性空间进行低影响开发技术的模拟,从而能更好地推广到城市湿地保护建设与发展中。 4 创新性 4.1 在国内引进LID技术应用于城市湿地的生态修复 引进、消化、吸收:首次在湿地生态修复方面引进城市雨洪管理LID技术,使得LID技术完全适应于湿地,从湿地水源净化、湿地径流管理、湿地雨水收集、湿地涵养水源等方面对湿地生态生境进行全面修复,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 通过雨水控制技术、雨水阻滞技术、雨水滯留技术、雨水过滤技术、雨水渗透技术、雨水处理技术对湿地中的受众水体净化,让LID技术在湿地生态修复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4.2 防洪堰-梯级洼地循环系统 本项目结合新兴技术支持创新性提出“防洪堰-梯级洼地循环系统”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梯级湿地净化系统对收集雨水、滞留洪水以及涵养水源方面有突出的作用; ②植被多带缓冲模式对不同生境(陆地生境、水域生境、密林生境)的多种营造效果; ③利用梯级洼地形成的功能型逐级净化系统结合多带植被缓冲带,从上到下对各种来源水进行逐级收集、滞留和涵养; ④每级循环系统配置能够净化污水并且对水有较强阻滞能力的植物组群,以达到净化污染水源。 5 存在的问题 研究仅仅是选取了三个研究样地,而湿地因为其生态系统环境的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可变度,三个样地的研究不能包含所有同类型湿地区域的适用成果。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虽然本文也邀请众多专家对评估因素进行评估,但由于评估指标数量众多、数据量大,虽然指标的选择和数据的收集遵循了客观原则,但目前筛选和指标权重分配还有一些主观性;虽然分析层次过程用于根据某些原则指标进行标准化的计算,但结果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