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1)任务来源: 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黄河三角洲柽柳对水位-盐分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过程与机制(31370702),起止时间: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研究经费83.00万元。②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田林网生态工程治理及配套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2015GNC111022),起止时间: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研究经费15.00万元。 ③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三角洲柽柳低效林综合改造模式与技术集成(2017GSF17104),起止时间: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研究经费25.00万元。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应用领域为林学、土壤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 该成果针对滨海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困难、质量不高这一突出问题,采用植被恢复生态学和土壤生物工程原理,以提高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林分质量,增强其结构和功能稳定性,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为主要目标,研发了典型盐碱生境下生态防护林营建关键技术。 (3)性能指标 该成果阐明了黄河三角洲柽柳低效林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研发了基于产效结合的柽柳幼苗适宜水盐生境判识技术、柽柳无性繁殖技术(ABT生根粉+不同盐分处理)、适宜盐旱栽植技术、以及适宜栽植密度等4项柽柳低效林分类经营的单项技术;优化集成柽柳适宜水盐生境判识理论与栽植管理技术、柽柳低效林质效等级评价及其经营管理技术等柽柳低效林综合改造模式2套,建立了柽柳低效林综合抚育改造提升技术体系1套。 筛选出适合不同盐碱地区生态防护林建设的“道路-防护林-水渠-台田-水渠-防护林-农田”、“道路-水渠-台田-虾池-台田-防护林”和“路-防护林-水渠-防护林-水渠-农田”等工程治理模式4种;优选出杜梨、中华柽柳、白蜡、榆树和紫穗槐等抗逆性强的优良防护林植物材料5种;从地力自我功能维持、盐碱地防护林功能稳定的角度,研发并优化集成以“水体-土壤-生物”为关键配置要素的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综合营建技术4项:滨海滩涂灌草种子捕获及促发芽生长构建技术,滨海地区中度、重度、低洼盐碱地防护林工程治理及配套生物修复技术。构建了以“地下水-土壤-植物系统水盐生态耦合与动态调控”为核心理念的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模式1套。 (4)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① 基于“源库流”原理,通过“源(地下水)和库(土壤体和植物体)”关系的构建,将主要水盐来源的地下水,和不同土壤层、植物体主要器官内的水盐运移节点(流)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基于产效结合的盐碱地造林适宜水盐生境判识技术,在地下水、土壤等不同介质层面上丰富了植物生理生态过程与水盐关系的理论基础。 ② 基于柽柳对水盐胁迫的生理响应与适应策略,研发了柽柳生长适宜地下水-土壤水盐条件,结合生根粉使用和密度调控技术,构建了以降盐改土和水盐生理适应为核心的柽柳高效培育技术体系,建立了柽柳低效林质效等级评价及其经营管理技术模式,实现了泥质海岸带水盐逆境下,土壤生态-树木生理生态学理论应用于低效林更新改造技术研究领域的创新。 ③ 从地力功能自我维持和生态防护林功能持续稳定的角度,研发了适合不同盐碱程度的盐碱地精准工程治理及配套生物修复生态防护林营建技术,有效地防止了次生盐渍化的反弹,极大地提高了盐碱地林业的生产力水平。 (5)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②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黄河三角洲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研究周期长、见效慢,并需要持续的定位、动态研究,才能较好获得支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技术体系与模式。本课题只有6年的研究时间,其研究成果在长期的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中只是一个阶段性结果。同时,加大对精品盐碱地工程治理及配套生物修复技术的持续监测和长期管护,也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受研究时间和经费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盐碱地生态防护林治理体系建设不够系统和完善的问题,黄河三角洲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技术的生态恢复示范工程还没有大范围的展开。中重度滨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涉及多个学科、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研究中,应积极完善盐碱地绿色改良和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各部门参与、全社会参与、基层需求和顶层目标设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1)任务来源: 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黄河三角洲柽柳对水位-盐分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过程与机制(31370702),起止时间: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研究经费83.00万元。②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田林网生态工程治理及配套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2015GNC111022),起止时间: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研究经费15.00万元。 ③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三角洲柽柳低效林综合改造模式与技术集成(2017GSF17104),起止时间: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研究经费25.00万元。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应用领域为林学、土壤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 该成果针对滨海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困难、质量不高这一突出问题,采用植被恢复生态学和土壤生物工程原理,以提高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林分质量,增强其结构和功能稳定性,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为主要目标,研发了典型盐碱生境下生态防护林营建关键技术。 (3)性能指标 该成果阐明了黄河三角洲柽柳低效林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研发了基于产效结合的柽柳幼苗适宜水盐生境判识技术、柽柳无性繁殖技术(ABT生根粉+不同盐分处理)、适宜盐旱栽植技术、以及适宜栽植密度等4项柽柳低效林分类经营的单项技术;优化集成柽柳适宜水盐生境判识理论与栽植管理技术、柽柳低效林质效等级评价及其经营管理技术等柽柳低效林综合改造模式2套,建立了柽柳低效林综合抚育改造提升技术体系1套。 筛选出适合不同盐碱地区生态防护林建设的“道路-防护林-水渠-台田-水渠-防护林-农田”、“道路-水渠-台田-虾池-台田-防护林”和“路-防护林-水渠-防护林-水渠-农田”等工程治理模式4种;优选出杜梨、中华柽柳、白蜡、榆树和紫穗槐等抗逆性强的优良防护林植物材料5种;从地力自我功能维持、盐碱地防护林功能稳定的角度,研发并优化集成以“水体-土壤-生物”为关键配置要素的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综合营建技术4项:滨海滩涂灌草种子捕获及促发芽生长构建技术,滨海地区中度、重度、低洼盐碱地防护林工程治理及配套生物修复技术。构建了以“地下水-土壤-植物系统水盐生态耦合与动态调控”为核心理念的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模式1套。 (4)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① 基于“源库流”原理,通过“源(地下水)和库(土壤体和植物体)”关系的构建,将主要水盐来源的地下水,和不同土壤层、植物体主要器官内的水盐运移节点(流)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基于产效结合的盐碱地造林适宜水盐生境判识技术,在地下水、土壤等不同介质层面上丰富了植物生理生态过程与水盐关系的理论基础。 ② 基于柽柳对水盐胁迫的生理响应与适应策略,研发了柽柳生长适宜地下水-土壤水盐条件,结合生根粉使用和密度调控技术,构建了以降盐改土和水盐生理适应为核心的柽柳高效培育技术体系,建立了柽柳低效林质效等级评价及其经营管理技术模式,实现了泥质海岸带水盐逆境下,土壤生态-树木生理生态学理论应用于低效林更新改造技术研究领域的创新。 ③ 从地力功能自我维持和生态防护林功能持续稳定的角度,研发了适合不同盐碱程度的盐碱地精准工程治理及配套生物修复生态防护林营建技术,有效地防止了次生盐渍化的反弹,极大地提高了盐碱地林业的生产力水平。 (5)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②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黄河三角洲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研究周期长、见效慢,并需要持续的定位、动态研究,才能较好获得支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技术体系与模式。本课题只有6年的研究时间,其研究成果在长期的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中只是一个阶段性结果。同时,加大对精品盐碱地工程治理及配套生物修复技术的持续监测和长期管护,也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受研究时间和经费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盐碱地生态防护林治理体系建设不够系统和完善的问题,黄河三角洲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技术的生态恢复示范工程还没有大范围的展开。中重度滨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涉及多个学科、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研究中,应积极完善盐碱地绿色改良和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各部门参与、全社会参与、基层需求和顶层目标设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