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本项目针对海水养殖池塘尾水盐碱度较高、腐蚀性强,海湾风浪大以及污染物种类复杂的特点,从工程化技术和循环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生物修复(盐生植物、觅食性贝类)、微生物修复、湿地修复和环境矿物吸附等技术的集成和系统设计,研发出一种易拆卸、耐腐蚀、稳定性好、运行成本低、效能突出的新型多生物、多介质、多功能、无动力(利用潮汐)的组合式生态浮动湿地装置,形成“海水养殖池塘+多功能生态浮动湿地+海水蔬菜”的原位处理技术体系;在不同营养级和生态位上,实现对尾水中的残饵、粪便、营养盐等的多层次逐级吸附利用和各类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同时研究浮动生态湿地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机制和最佳工艺条件,完成示范工程一项。既净化了海水水质,促进生物多样性,扩展了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又可收获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水产品,增加尾水处理的产值和养殖者的经济收入,实现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完成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① 开发1套系统:开发1套无动力“养殖池塘+多介质生态浮动湿地+海水蔬菜”的多生物海水养殖尾水原位深度处理系统,建立其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和工艺流程;研发的装置经过中试,性能优越,获取了最佳工艺操作参数。 ② 研制2套技术:采用土著菌提取并驯化的方法,开发耐盐土著微生物培养及固定化技术1项;以削减污染物总量为目标,构建多生物、多介质、多功能的浮动湿地技术,确定浮动湿地在水质净化中的主要技术参数。 ③ 水质达到标准:经浮动湿地原位处理后的养殖水质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同时满足国家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类标准,pH7.0~8.5,化学需氧量(COD)≤ 20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 4mg/L,总氮(以N计)≦1.0mg/L,总磷(以P计)≦0.2mg/L,其它指标均符合规定。项目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④ 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举办小型培训班2期,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指导本科论文10篇,其他研究人员2名,发表CSCD收录核心论文16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项。 完成了预期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本项目针对海水养殖池塘尾水盐碱度较高、腐蚀性强,海湾风浪大以及污染物种类复杂的特点,从工程化技术和循环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生物修复(盐生植物、觅食性贝类)、微生物修复、湿地修复和环境矿物吸附等技术的集成和系统设计,研发出一种易拆卸、耐腐蚀、稳定性好、运行成本低、效能突出的新型多生物、多介质、多功能、无动力(利用潮汐)的组合式生态浮动湿地装置,形成“海水养殖池塘+多功能生态浮动湿地+海水蔬菜”的原位处理技术体系;在不同营养级和生态位上,实现对尾水中的残饵、粪便、营养盐等的多层次逐级吸附利用和各类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同时研究浮动生态湿地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机制和最佳工艺条件,完成示范工程一项。既净化了海水水质,促进生物多样性,扩展了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又可收获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水产品,增加尾水处理的产值和养殖者的经济收入,实现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完成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① 开发1套系统:开发1套无动力“养殖池塘+多介质生态浮动湿地+海水蔬菜”的多生物海水养殖尾水原位深度处理系统,建立其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和工艺流程;研发的装置经过中试,性能优越,获取了最佳工艺操作参数。 ② 研制2套技术:采用土著菌提取并驯化的方法,开发耐盐土著微生物培养及固定化技术1项;以削减污染物总量为目标,构建多生物、多介质、多功能的浮动湿地技术,确定浮动湿地在水质净化中的主要技术参数。 ③ 水质达到标准:经浮动湿地原位处理后的养殖水质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同时满足国家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类标准,pH7.0~8.5,化学需氧量(COD)≤ 20mg/L,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 4mg/L,总氮(以N计)≦1.0mg/L,总磷(以P计)≦0.2mg/L,其它指标均符合规定。项目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④ 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举办小型培训班2期,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指导本科论文10篇,其他研究人员2名,发表CSCD收录核心论文16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项。 完成了预期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