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项目背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使得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
高速公路建设、矿石开采、房地产开发等原因致使大量边坡裸露,既破环生态系统,又对城市生态景观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自然因素泥石流、地震、台风等,也会导致边坡水土流失等。
随着景观植被的破坏,边坡土壤变得更加贫瘠,所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对边坡进行近自然植被恢复。
国内边坡复绿多用草灌种子喷播,所用种子大都进口,但2-3年就退化。
广东仅开发建设项目的年保有待复垦地约1.5万ha,且逐年增长,边坡、弃土场和弃渣场是复绿难点。
最近研究表明,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护坡体系将是边坡植被恢复的发展趋势。
为构建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次生林提供了示范。
但以建立由本土植物组成的稳定植被为目标的边坡复绿工程技术研究鲜见报导。
现有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存在的问题:①植物材料简单、多样性不高,主要用草本植物,少用灌木,基本上不用乔木;②所用植物中大多非本土植物,所形成群落稳定性不强;③种植大多采用育苗移栽法,苗木根系破坏较大,特别是主根被切断,不利于抗旱抗风护坡;④化学方法使用频繁,如施用化肥、农药、塑料网,易于造成次生污染;⑤复绿及其后维护成本较高本项目根据乔灌草种子播植技术及天然林定量研究结果,在边坡上按比例混合播种或栽植荷木、黧蒴锥、破布叶、山黄麻、三叉苦、春花、米碎花、桃金娘、野牡丹、猪屎豆、五节芒、淡竹叶、沿阶草等多种乡土乔灌草植物,从而快速形成近自然群落,将可大大减少边坡养护成本,且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群落稳定性,因此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2. 课题来源
本项目的来源于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重大科研项目《边坡近自然植被恢复之乡土乔灌草种子混播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2016KZDXM002)。
3.创新点
(1)研究了珠三角地区裸露边坡邻近区域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及动态变化,揭示了物种多样性格局和变化规律,为边坡植被近自然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支撑。
(2)分析评价了裸露边坡邻近区域植物群落组成以及边坡复绿工程应用的150多种植物,筛选出以乡土植物为主的裸露边坡植被恢复的优良植物材料30多种,并构建了边坡复绿植物选用数据库。
(3)针对石质、砾石等不同边坡类型,研发了土壤改良、陡坡打孔播种、种子混播、大小种子分播、播后适当覆土等陡坡复绿关键技术,突破了边坡快速固土、有机质富集困难等技术瓶颈。
4. 应用推广前景珠三角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不断进行工业化建设,大量开采、房地产开发等工程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导致该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保持功能下降,面临着复杂的生态退化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5年珠三角就至少有2600多个废弃的石场边坡需要治理,其中广州市最多,并涉及珠海市、深圳市、中山市、佛山市等。
在广东省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有88个地质灾害,其中80%以上问题来源于滑坡及塌陷,造成大量人员受伤及财产损失;而在香港每年均有200-300次不同大小的滑坡事故,大多是由工程修建时造成的高坡引起的。
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护坡体系将是边坡植被恢复的发展趋势。
本项目根据乔灌草种子播植技术及天然林物种多度分布等定量研究结果,在边坡上按比例混合播种多种乡土乔灌草植物,从而快速形成近自然群落,将可大大减少边坡复绿及其养护成本,且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群落稳定性,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