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来源与背景青海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三江源湿地类型与退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H-801。由青海大学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共同承担,项目起止时间: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
2、研究目的和意义湿地的涵养水分能力很强,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区内分布大量的湿地,数十年来三江源区湿地萎缩,引起了各方的重视。目前,高寒湿地的退化机理以及它与目前高寒草地退化关系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研究三江源区高寒湿地的新分类和退化演变机理,提出合理的保护和恢复技术是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主要论点与论据三江源区传统湿地的分类是以湿地水文、生物、土壤等基本要素形成的综合体特征为基础,将湿地分为湖泊型湿地、河流型湿地和沼泽型湿地三个基本类型。由于三江源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地貌特点,沼泽型湿地普遍在山前、高山、河谷、河漫滩、阶地中大量存在,它的空间分布和内部组成差异较大,笼统的沼泽型湿地分类,不利于其保护和恢复治理。
了解湿地的动态演变规律有助于对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GIS技术是湿地动态演变规律最有效的研究方法,是划分大尺度湿地类型的捷径。不同类型湿地的退化与湿地所处的地质地貌、水文、生态条件、土壤和生物群落等环境特征变化有密切相关,这些环境指标的差异直接影响湿地类型的表现。
主要依据三江源区自然地理地貌较为独立功能单元,水热动态平衡有联系、较为一致的区域,合理确定湿地系统边界和类型,因地制宜地采用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措施。
创见与创新
1) 研究提出基于地貌和流域水文为基础的高寒湿地新分类,将三江源区高寒湿地划分为高山、山前、河漫滩、阶地、河谷、河流和湖泊湿地等7个类型。
2) 应用三江源区多时段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调研,研究发现湿地转化为非湿地的面积远大于湿地间的转化及非湿地转化为湿地的面积。
3) 分析气候变化和生态因子,发现植物生长季降水是影响湿地动态变化的关键因子,高寒湿地植被的区域分布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越高湿地退化越严重。
4) 植被因子(湿地优势种藏嵩草重要值、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因子(0-10cm氮含量、20-30cm土壤pH值)是影响高寒湿地分类的主要生物物理指标。
首次从青藏高原“黑土滩”的形成上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的退化机理,丰富了“黑土滩”成因理论。
社会经济效益与存在问题:
1)促进了国内外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分类和生态修复研究的学术交流;
2)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当地政府制定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3)有利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及竞争能力。
针对研究成果阐明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的退化与“黑土滩”形成的关系,从青藏高原“黑土滩”的形成上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的退化机理,能够引领这一生态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相关的定量和应用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