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来源于吉林省科技厅基础处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研究年限为2011-2013年。立项背景为:主要农作物中只有大豆未能利用杂种优势。吉林省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尽管已有数个大豆杂交种通过品种审定,但一直未能在生产实现产业化,其中影响产业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未能解决田间进行杂件制种是的杂交授粉问题。因为大豆为自花授粉作物,杂交制种必须依靠昆虫授粉,正常自然条件下的野生传粉昆虫不能满足大豆杂交授粉需求,人工大量释放又没有经济、实用、理想的昆虫,急需研究野生传粉昆虫的保护利用技术,以解决制种中的杂交授粉需求。国内外有关野生传粉昆虫成功保护利用的研究不多,与大豆杂交授粉有关的更是空白。野生传粉昆虫的保护利用必须首先明确有关昆虫的种类、数量、生物学特性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研发保护利用技术措施。本项目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保护野生传粉昆虫的技术,为解决大豆杂交制种虫授粉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通过明确适宜大豆杂件制种区域与大豆杂交授粉相关的野生传粉昆虫种类、优势种群、生物学特性、传粉效率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确定主要保护利用对象,采取相应的保护利用技术措施,使野生传粉昆虫的种群密度满足提交杂交制种授粉需求。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成果明确了部分适宜大豆杂交制种区域主要野生蜂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授粉效率及保护利用技术,大幅度提高了野生蜂保护利用区域的种类和种群密度,保护利用技术及示范保护效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野生蜂保护利用技术基本成熟,进行了大面积保护利用实际示范。相关技术适用于需要昆虫授粉的虫媒作物(植物)的杂交制种和杂交育种中的昆虫杂交授粉研究及应用。相关技术为野生传粉昆虫(有益昆虫)的保护利用方法,绝对安全,对环境无任何不利影响。
5、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野生蜂保护利用技术在吉林省西部洮南进行了示范应用,保护效果良好,通过利用本技术,三年内保护利用区域内的野生蜂种类和数量均大幅度增加。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示范区域应继续扩大,野生蜂保护区域需要相对长期固定,应用于其他作物时需要对相应保护利用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等进行相应研究。保护利用技术需进一步完善。
6、历年获奖情况:
本项目干刚通过成果鉴定,未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