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系指马头门及其上(下)段井筒、邻近硐室与巷道等。
由于其位处矿井咽喉部位,设计断面大,彼此邻近,在施工过程中,围岩反复受到扰动,严重影响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安全。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深度的不断加大,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压大,硐室群破坏现象呈频发态势,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
因此,煤矿深立井(600m以深)硐室群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已成为矿井建设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
该项目针对上述技术难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开展了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扰动机理、设计方法、支护结构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煤矿深立井硐室群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体系,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深入研究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在施工过程中应力与变形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揭示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扰动机理,为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稳定性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2)探索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空间位置与围岩扰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在满足各硐室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优化布置主要硐室的原则和方法,完善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设计方法。
研究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下控制硐室群围岩稳定性支护策略,研发与其相适应的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系列新型支护结构。
针对影响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扰动效应的主要因素,研究抑制硐室群围岩扰动效应的有效技术途径,创新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扰动控制施工技术。
该研究成果曾获2014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成果截止时间2013年12月)。
其后,研究成果又于2014~2016年在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多个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工程中得到成功推广应用。
本项目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确保了硐室群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实现了深立井连接硐室群的快速建成与运营安全,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
该项目研究成果可广泛推广应用于我国煤矿新井建设与改扩建工程中,将产生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