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一、成果背景与来源 鲭科鱼体类含有多种生物胺,其中组胺毒性最大,是造成“鲭鱼中毒”的主因,也给水产品贸易带来重大损失,仅浙江每年因组胺含量超标而被禁止出口产品多达10余批次。国际上对组胺限量标准日趋严格,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食品(GB10136-2015,从2016年11月开始实施)将组胺的限量标准分别从1000(高组胺鱼类)和300 mg /kg(不含高组胺鱼类)降低至400和200 mg /kg,这给水产品加工业及相关研究提出新的挑战。以往研究集中在组胺检测监测,形成机制等方面,组胺控制方法只能延缓组胺进一步积累,对已产生组胺很难除去。本项目从特定环境中筛选具有组胺降解活性微生物,并将其用于水产品食品中组胺生物控制,是当前热点,对确保水产品食用安全,促进水产品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1) 项目于2017年获得宁波市科技局立项,经过研究,筛选出具有组胺降解特性的微生物20株以上,对其中9株进行了产组胺和降解组胺活性分析,并鉴定出3株具有组胺降解功能而不产组胺的菌株; (2) 明确组胺降解菌的生产特性、产酶特性及降解组胺机理; (3) 通过规模发酵制备组胺降解菌菌剂及其产物组胺降解酶制剂,通过比较水产品贮藏或者发酵过程中使用酶制剂或者接种发酵组胺降解效果,建立利用组胺降解菌生物控制水产品中组胺使用方法; 二、解决的关键技术及创新性: (1)内容创新:目前报道的组胺降解微生物都是来源于鱼酱油等高盐高渗发酵食品,应用有限,本项目从新鲜贮藏水产品中分离组胺降解菌,有更广阔应用领域,尚未见报道; (2)技术创新: (a)组胺降解微生物的快速分离精准筛选技术:项目充分发挥MiSeq高通量测序的大数据量优势,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组胺含量相关性角度,确定合适分离组胺降解菌原料和状态,提高筛选的成功率和效率; (b)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腐败(产物)的内在关系的角度阐明传统糟制抑制生物胺等有害物质产生的生物学基础;通过具有生物胺降解作用的菌株的强化接种发酵主动降解水产品及加工制品中的生物胺;通过植物精油缓释保鲜片控制水产品的腐败和生物胺的产生,避免了传统植物精油使用方法使用量大、效果低、气味残留严重的问题,相关思路及所采取的技术方法都具备较强创新性。 三、成果转化、产业化情况以及所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效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成果推广应用前景的评价。 该项目属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研究成果未进行产业化应用,相关研究能为生物胺的生物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研究的几种生物胺控制技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项目正在推动后续相关研究及应用。
一、成果背景与来源 鲭科鱼体类含有多种生物胺,其中组胺毒性最大,是造成“鲭鱼中毒”的主因,也给水产品贸易带来重大损失,仅浙江每年因组胺含量超标而被禁止出口产品多达10余批次。国际上对组胺限量标准日趋严格,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食品(GB10136-2015,从2016年11月开始实施)将组胺的限量标准分别从1000(高组胺鱼类)和300 mg /kg(不含高组胺鱼类)降低至400和200 mg /kg,这给水产品加工业及相关研究提出新的挑战。以往研究集中在组胺检测监测,形成机制等方面,组胺控制方法只能延缓组胺进一步积累,对已产生组胺很难除去。本项目从特定环境中筛选具有组胺降解活性微生物,并将其用于水产品食品中组胺生物控制,是当前热点,对确保水产品食用安全,促进水产品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1) 项目于2017年获得宁波市科技局立项,经过研究,筛选出具有组胺降解特性的微生物20株以上,对其中9株进行了产组胺和降解组胺活性分析,并鉴定出3株具有组胺降解功能而不产组胺的菌株; (2) 明确组胺降解菌的生产特性、产酶特性及降解组胺机理; (3) 通过规模发酵制备组胺降解菌菌剂及其产物组胺降解酶制剂,通过比较水产品贮藏或者发酵过程中使用酶制剂或者接种发酵组胺降解效果,建立利用组胺降解菌生物控制水产品中组胺使用方法; 二、解决的关键技术及创新性: (1)内容创新:目前报道的组胺降解微生物都是来源于鱼酱油等高盐高渗发酵食品,应用有限,本项目从新鲜贮藏水产品中分离组胺降解菌,有更广阔应用领域,尚未见报道; (2)技术创新: (a)组胺降解微生物的快速分离精准筛选技术:项目充分发挥MiSeq高通量测序的大数据量优势,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组胺含量相关性角度,确定合适分离组胺降解菌原料和状态,提高筛选的成功率和效率; (b)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腐败(产物)的内在关系的角度阐明传统糟制抑制生物胺等有害物质产生的生物学基础;通过具有生物胺降解作用的菌株的强化接种发酵主动降解水产品及加工制品中的生物胺;通过植物精油缓释保鲜片控制水产品的腐败和生物胺的产生,避免了传统植物精油使用方法使用量大、效果低、气味残留严重的问题,相关思路及所采取的技术方法都具备较强创新性。 三、成果转化、产业化情况以及所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效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成果推广应用前景的评价。 该项目属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研究成果未进行产业化应用,相关研究能为生物胺的生物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研究的几种生物胺控制技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项目正在推动后续相关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