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合肥巢湖经开区网上技术交易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230217]川南退耕还林模式效益评价、筛选与产业化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生态保护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一、课题来源及背景 本研究成果主要是科技部“十五”支撑计划“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子课题,科技部“十一五”和“十二五”支撑计划“长江中上游西南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子课题,四川省科技厅“十一五”和“十二五”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林竹新品种选育”,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川南低山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成果,针对川南地区降水多和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等制约区域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四川农业大学与沐川县林业局等七家单位合作立项并开展相关研究。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在调查了解川南地区水土流失及林业产业现状基础上,开展退耕还林模式构建、培肥改土效益、水土保持功能、经济效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综合评价与筛选、良种选育、抗寒性比较、林下养殖和种植、生态系统管理研究、“退耕还林模式林木丰产栽培及林下养殖管理技术”集成、“公司+基地+农户”原料基地建设、林产品开发、品牌创建、模式及配套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并实现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合作共赢及基地生产、管理和加工一体化发展模式。 (1)运用隶属函数法计算获得了各退耕还林土壤肥力综合值(0.143~0.941)、水源涵养综合值(0.180~0.923)和抗蚀性综合值(0.198~0.885)。 (2)构建了培肥改土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培肥改土效益综合值计算方法,得到各模式培肥改土效益综合值(0.520~2.749)。 (3)构建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退耕还林模式筛选综合评价体系,运用隶属函数法建立了系统的退耕还林模式综合值计算方法,得到各模式综合值(5.8~76.1)。 (4)筛选出花椒林、猕猴桃林、慈竹林、茶树林、绵竹林和苦竹林等退耕还林生态经济型营建模式,其丰产期经济效益分别可达15.9、15.0、1.0、9.0、1.4和4.2万元·hm-2·a-1。 (5)选育3个林木良种,并通过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林木良种审(认)定,其中“沐川慈竹01号”(年产量16.1 t/hm2)和“沐绵1号”(年产量20.9 t/hm2)为用材竹良种,“沐川苦竹1号”(年鲜笋产量13.8 t/hm2)为笋材两用竹良种。 (6)退耕还林模式林下养鸡(密度为4500只/hm2,一年两次,雨季6~8月不养鸡)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同时,可以使丰产期苦竹林和茶树林模式林产品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04万元·hm-2·a-1和2.43万元·hm-2·a-1,模式总收益可达10.01万元·hm-2·a-1和11.43万元·hm-2·a-1。 (7)得出适宜牛鞭草种植的苦竹林林窗面积为150 m2左右,鲜草产量可达47.2 t·hm-2·a-1,牧草产值为0.994万元·hm-2·a-1。 (8)得出最适宜于促进竹林枯落物分解的氮肥施用量为195 kg N·hm-2·a-1。 (9)集成了“退耕还林模式丰产栽培及林下养殖管理技术”,为林业技术人员及农户提供模式生产管理指导。 (10)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推进模式,研发出了“竹浆粕”等共7个产品,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和产品认证、“节能技术奖”和“森林认证”证书,获“永丰牌”中国驰名商标。 (11)项目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面积累计已达到120万余亩,培训技术人员和林农4.65万余人次。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系统开展了川南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效益评价、筛选和产业化研究,首次运用隶属函数法建立了土壤抗蚀性综合值的简便计算方法,首次分析了土壤碳库和氮库管理指数、土壤肥力综合值、水源涵养综合值、抗蚀性综合值和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首次构建了培肥改土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并建立了培肥改土效益综合值计算方法;首次明确了各模式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首次运用隶属函数法建立了系统的退耕模式综合值计算方法;首次选育出了3个竹子良种;首次明确了不同竹种抗寒性差异;首次明确了林下养鸡对土壤理化性质、林产品产量和产值及模式经济效益的影响;首次明确了林窗大小对牧草产量和产值的影响;首次明确了氮肥施用对退耕模式林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首次集成了“退耕还林模式丰产栽培及林下养殖管理技术”;开展了林产品加工工艺技术研究,并研发出“竹浆粕”等共7个产品。本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性。 四、技术的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成果的技术较系统成熟,适用于林业科研和推广领域,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本成果已在宜宾县、犍为县等20余县(市、区)得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20万多亩,培训技术人员和林农4.65万余人次,2015年新增产值304847万元/年,新增利税171284万元/年,入库税金9990万元/年,增收节支总额45724万元/年,吸纳就业人员数量1005.2万人/年。
一、课题来源及背景 本研究成果主要是科技部“十五”支撑计划“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子课题,科技部“十一五”和“十二五”支撑计划“长江中上游西南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子课题,四川省科技厅“十一五”和“十二五”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林竹新品种选育”,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川南低山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成果,针对川南地区降水多和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等制约区域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四川农业大学与沐川县林业局等七家单位合作立项并开展相关研究。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在调查了解川南地区水土流失及林业产业现状基础上,开展退耕还林模式构建、培肥改土效益、水土保持功能、经济效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综合评价与筛选、良种选育、抗寒性比较、林下养殖和种植、生态系统管理研究、“退耕还林模式林木丰产栽培及林下养殖管理技术”集成、“公司+基地+农户”原料基地建设、林产品开发、品牌创建、模式及配套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并实现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合作共赢及基地生产、管理和加工一体化发展模式。 (1)运用隶属函数法计算获得了各退耕还林土壤肥力综合值(0.143~0.941)、水源涵养综合值(0.180~0.923)和抗蚀性综合值(0.198~0.885)。 (2)构建了培肥改土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培肥改土效益综合值计算方法,得到各模式培肥改土效益综合值(0.520~2.749)。 (3)构建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退耕还林模式筛选综合评价体系,运用隶属函数法建立了系统的退耕还林模式综合值计算方法,得到各模式综合值(5.8~76.1)。 (4)筛选出花椒林、猕猴桃林、慈竹林、茶树林、绵竹林和苦竹林等退耕还林生态经济型营建模式,其丰产期经济效益分别可达15.9、15.0、1.0、9.0、1.4和4.2万元·hm-2·a-1。 (5)选育3个林木良种,并通过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林木良种审(认)定,其中“沐川慈竹01号”(年产量16.1 t/hm2)和“沐绵1号”(年产量20.9 t/hm2)为用材竹良种,“沐川苦竹1号”(年鲜笋产量13.8 t/hm2)为笋材两用竹良种。 (6)退耕还林模式林下养鸡(密度为4500只/hm2,一年两次,雨季6~8月不养鸡)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同时,可以使丰产期苦竹林和茶树林模式林产品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04万元·hm-2·a-1和2.43万元·hm-2·a-1,模式总收益可达10.01万元·hm-2·a-1和11.43万元·hm-2·a-1。 (7)得出适宜牛鞭草种植的苦竹林林窗面积为150 m2左右,鲜草产量可达47.2 t·hm-2·a-1,牧草产值为0.994万元·hm-2·a-1。 (8)得出最适宜于促进竹林枯落物分解的氮肥施用量为195 kg N·hm-2·a-1。 (9)集成了“退耕还林模式丰产栽培及林下养殖管理技术”,为林业技术人员及农户提供模式生产管理指导。 (10)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推进模式,研发出了“竹浆粕”等共7个产品,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和产品认证、“节能技术奖”和“森林认证”证书,获“永丰牌”中国驰名商标。 (11)项目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面积累计已达到120万余亩,培训技术人员和林农4.65万余人次。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系统开展了川南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效益评价、筛选和产业化研究,首次运用隶属函数法建立了土壤抗蚀性综合值的简便计算方法,首次分析了土壤碳库和氮库管理指数、土壤肥力综合值、水源涵养综合值、抗蚀性综合值和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首次构建了培肥改土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并建立了培肥改土效益综合值计算方法;首次明确了各模式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首次运用隶属函数法建立了系统的退耕模式综合值计算方法;首次选育出了3个竹子良种;首次明确了不同竹种抗寒性差异;首次明确了林下养鸡对土壤理化性质、林产品产量和产值及模式经济效益的影响;首次明确了林窗大小对牧草产量和产值的影响;首次明确了氮肥施用对退耕模式林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首次集成了“退耕还林模式丰产栽培及林下养殖管理技术”;开展了林产品加工工艺技术研究,并研发出“竹浆粕”等共7个产品。本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性。 四、技术的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成果的技术较系统成熟,适用于林业科研和推广领域,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本成果已在宜宾县、犍为县等20余县(市、区)得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20万多亩,培训技术人员和林农4.65万余人次,2015年新增产值304847万元/年,新增利税171284万元/年,入库税金9990万元/年,增收节支总额45724万元/年,吸纳就业人员数量1005.2万人/年。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合肥巢湖经开区网上技术交易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5001458号

运营商: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