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三峡大学致力于高陡裸露边坡生态恢复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应用,进行了大量、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2014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4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4〕298号)文件,批准由三峡大学主持编制《水电工程陡边坡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规范》。2016年,该标准编制完成,并正式发布实施。 应用领域为边坡生态修复,尤其适用于工程建设产生的受损高陡边坡(45~85°)生态修复。技术原理为由种植土、水泥、有机物料、专用添加剂、微生物菌剂等组成;通过锚钉、铁丝网和自身含有的水泥共同作用,植被混凝土与坡面间粘结力较强。植被混凝土pH值介于6.0-8.5之间,水解氮含量大于60 mg/kg,有效磷含量大于20 mg/kg,速效钾含量大于100 mg/kg,28d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0.38 MPa,80 mm/h雨强下侵蚀模数小于100 g/m2/h。 国内现有生态修复技术多应用于缓边坡,针对陡边坡的生态修复技术存在较大难度,研究内容具有创造性。国内类似技术仅有地方标准,形成国家行业标准在边坡生态修复领域尚属首次;中文标准实施后,受国家能源局批准,正主持编制该标准的英文版,说明本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不断研发与优化,已形成成熟技术,不仅适用于水电工程开发建设产生的各类陡边坡的生态修复,也适用于市政、道路、建筑、矿山等领域产生的各类陡边坡。此技术不存在引发边坡安全隐患的因素。 此技术在我国二十余省市均有应用,尤其是在国内各大水电工程中广泛运用,累计总面积已逾500万平方米。此技术安全可靠,工程耐久性良好,应用前景广泛。2013年,高陡岩质边坡生境构筑与基材活化新技术,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5年,水电工程扰动陡边坡生境构筑与生态调控技术,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三峡大学致力于高陡裸露边坡生态恢复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应用,进行了大量、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2014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4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4〕298号)文件,批准由三峡大学主持编制《水电工程陡边坡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规范》。2016年,该标准编制完成,并正式发布实施。 应用领域为边坡生态修复,尤其适用于工程建设产生的受损高陡边坡(45~85°)生态修复。技术原理为由种植土、水泥、有机物料、专用添加剂、微生物菌剂等组成;通过锚钉、铁丝网和自身含有的水泥共同作用,植被混凝土与坡面间粘结力较强。植被混凝土pH值介于6.0-8.5之间,水解氮含量大于60 mg/kg,有效磷含量大于20 mg/kg,速效钾含量大于100 mg/kg,28d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0.38 MPa,80 mm/h雨强下侵蚀模数小于100 g/m2/h。 国内现有生态修复技术多应用于缓边坡,针对陡边坡的生态修复技术存在较大难度,研究内容具有创造性。国内类似技术仅有地方标准,形成国家行业标准在边坡生态修复领域尚属首次;中文标准实施后,受国家能源局批准,正主持编制该标准的英文版,说明本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不断研发与优化,已形成成熟技术,不仅适用于水电工程开发建设产生的各类陡边坡的生态修复,也适用于市政、道路、建筑、矿山等领域产生的各类陡边坡。此技术不存在引发边坡安全隐患的因素。 此技术在我国二十余省市均有应用,尤其是在国内各大水电工程中广泛运用,累计总面积已逾500万平方米。此技术安全可靠,工程耐久性良好,应用前景广泛。2013年,高陡岩质边坡生境构筑与基材活化新技术,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5年,水电工程扰动陡边坡生境构筑与生态调控技术,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