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 菌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及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和政治策略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藏区菌物物种资源总体并不清晰,物种急剧消失,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以及掠夺式开发利用,使菌物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破坏。本项目拟全面、系统调查中国藏区菌物资源分布特征和多样性,明晰藏区菌物物种濒危状态,并确定藏区菌物资源保护优先区和构建藏区重要珍稀菌物资源保护体系--“一区一馆五库”;同时,对珍稀菌物进行菌种驯化、发酵生产、生物活性物质筛选及功能基因筛选等方面的研发。本项目将为藏区菌物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关键技术,极大地促进我国藏区菌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目的与意义: 菌物多样性是森林物种多样的决定因素之一,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课题组在多年菌物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及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菌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区一馆五库”创新体系,并以生态脆弱藏区为例,加以应用研究。 通过对代表地区系统调查,进一步了解藏区菌物资源分布特征和多样性,明晰藏区菌物物种濒危状态,构建藏区重要珍稀菌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一区一馆五库”。从菌种驯化、发酵生产、生物活性物质筛选等方面,研发菌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技术,推动藏区菌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创见与创新: (1) 提出了菌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区一馆五库”创新体系,即:保育区,标本馆,菌种库,活体库,基因库,化合物库,综合信息库。 (2)构建了藏区珍稀菌物的“一区一馆五库”体系:标本馆:大型真菌标本46000余份,黏菌标本近2800份;菌种库:10426份菌株;活体库:干燥组织7000余份;基因信息库:基因组DNA11600余份,ITS基因片段近10800个;化合物信息库:脂溶性成分986个,单体化合物70余个及相关光谱数据。综合信息库:记录标本近46000份。 (3)建立了重要食用菌保育区:四川省松茸保育区,四川省冬虫夏草保育区,黑龙江省黑木耳保育区,吉林省黑木耳保育区。 (4)明确了藏区菌物多样性。已鉴定藏区大型真菌1190种,隶属于2门7纲22目70科273属,新种4个,拟定新种68个,中国新记录6种,西藏新记录297种。发现土壤样品1557个物种不存在于大型真菌标本中,显示藏区极大的真菌蕴藏量。西藏真菌物种多样性丰富程度以林芝最高。 (5)建立了藏区真菌濒危评价标准,并提出藏区菌物资源保护相关建议。针对资源保护研究及优先保护区建设提出“珍稀濒危野生菌原地保育方案”。 (6) 研制了主要野生珍稀食药用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技术。优化肺形侧耳等食药用菌液体深层发酵体系,人工驯化野生双孢蘑菇等食药用菌并获得表观性状良好的栽培子实体。优化了洁丽香菇等多糖的提取工艺。获得了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黄绿蜜环菌等7种食药用菌多糖及翘鳞肉齿菌凝集素。 5.社会经济效益:该成果创立了菌物物种多样性创新保护新模式,利用该模式构建的藏区“一区一馆五库”保护体系,对藏区重要菌物进行了全面保育。形成菌种分离、菌丝体发酵、栽培生产与活性成分开发等一系列的关键技术,为食药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理论依据、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保育区的建设,不但对野生重要菌物进行生态恢复,而且从中培育的新品种,推广示范, 菇农1万亩即可创造直接效益2亿元。该保护体系作为菌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示范,对我国乃至全球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存在问题:由于藏区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差异大,自然灾害较多,对于该地区的菌物资源及生态保育情况还需长期累积调查,对于保护区的建设还需结合逐年的菌物资源采收情况及相关植被生长情况进行系统化、个性化管理。 6.历年获奖情况: (1)黏菌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刘朴,李玉,王琦,2012年11月。 (2)中国部分省区网柄细胞状黏菌得分类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刘朴,李玉,2014年9月。 (3)黏菌(Myxogastrea)分类学研究新进展,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张波,李玉,王琦,2015年10月
1.课题来源与背景: 菌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及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和政治策略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藏区菌物物种资源总体并不清晰,物种急剧消失,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以及掠夺式开发利用,使菌物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破坏。本项目拟全面、系统调查中国藏区菌物资源分布特征和多样性,明晰藏区菌物物种濒危状态,并确定藏区菌物资源保护优先区和构建藏区重要珍稀菌物资源保护体系--“一区一馆五库”;同时,对珍稀菌物进行菌种驯化、发酵生产、生物活性物质筛选及功能基因筛选等方面的研发。本项目将为藏区菌物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关键技术,极大地促进我国藏区菌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目的与意义: 菌物多样性是森林物种多样的决定因素之一,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课题组在多年菌物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及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菌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区一馆五库”创新体系,并以生态脆弱藏区为例,加以应用研究。 通过对代表地区系统调查,进一步了解藏区菌物资源分布特征和多样性,明晰藏区菌物物种濒危状态,构建藏区重要珍稀菌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一区一馆五库”。从菌种驯化、发酵生产、生物活性物质筛选等方面,研发菌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技术,推动藏区菌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创见与创新: (1) 提出了菌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区一馆五库”创新体系,即:保育区,标本馆,菌种库,活体库,基因库,化合物库,综合信息库。 (2)构建了藏区珍稀菌物的“一区一馆五库”体系:标本馆:大型真菌标本46000余份,黏菌标本近2800份;菌种库:10426份菌株;活体库:干燥组织7000余份;基因信息库:基因组DNA11600余份,ITS基因片段近10800个;化合物信息库:脂溶性成分986个,单体化合物70余个及相关光谱数据。综合信息库:记录标本近46000份。 (3)建立了重要食用菌保育区:四川省松茸保育区,四川省冬虫夏草保育区,黑龙江省黑木耳保育区,吉林省黑木耳保育区。 (4)明确了藏区菌物多样性。已鉴定藏区大型真菌1190种,隶属于2门7纲22目70科273属,新种4个,拟定新种68个,中国新记录6种,西藏新记录297种。发现土壤样品1557个物种不存在于大型真菌标本中,显示藏区极大的真菌蕴藏量。西藏真菌物种多样性丰富程度以林芝最高。 (5)建立了藏区真菌濒危评价标准,并提出藏区菌物资源保护相关建议。针对资源保护研究及优先保护区建设提出“珍稀濒危野生菌原地保育方案”。 (6) 研制了主要野生珍稀食药用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技术。优化肺形侧耳等食药用菌液体深层发酵体系,人工驯化野生双孢蘑菇等食药用菌并获得表观性状良好的栽培子实体。优化了洁丽香菇等多糖的提取工艺。获得了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黄绿蜜环菌等7种食药用菌多糖及翘鳞肉齿菌凝集素。 5.社会经济效益:该成果创立了菌物物种多样性创新保护新模式,利用该模式构建的藏区“一区一馆五库”保护体系,对藏区重要菌物进行了全面保育。形成菌种分离、菌丝体发酵、栽培生产与活性成分开发等一系列的关键技术,为食药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理论依据、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保育区的建设,不但对野生重要菌物进行生态恢复,而且从中培育的新品种,推广示范, 菇农1万亩即可创造直接效益2亿元。该保护体系作为菌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示范,对我国乃至全球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存在问题:由于藏区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差异大,自然灾害较多,对于该地区的菌物资源及生态保育情况还需长期累积调查,对于保护区的建设还需结合逐年的菌物资源采收情况及相关植被生长情况进行系统化、个性化管理。 6.历年获奖情况: (1)黏菌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刘朴,李玉,王琦,2012年11月。 (2)中国部分省区网柄细胞状黏菌得分类研究,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刘朴,李玉,2014年9月。 (3)黏菌(Myxogastrea)分类学研究新进展,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张波,李玉,王琦,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