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1353]豫麦18号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种植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该项目属农学科学技术,是河南省,洛阳市下达的小麦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以选育适合湖南和黄淮南片冬麦区中高肥力水平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为目标,用郑州761作母本,偃师4号作父本,经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而成,原名矮早781,系谱编号为78(1)-0-1-8-1,1990年9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为豫麦18号。豫麦18号属弱春性,多穗型,高产早熟的小麦新品种,具有秆矮抗倒,早熟落黄好,丰产潜力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1986-1991年间先后28次参加地市级区试,河南省区试,黄淮区试和河南省生产试验等正规试验示范,平均产量居首位的9次,居二,三位的12次,比对照增产3.4-25%。1990年以来又被选定为河南省区试,河南省生产试验,河南省新品种展示,国家黄淮区试,农业部小麦新品种筛选等试验的对照品种,并作河南省主导品种和黄淮麦区的当家和主要搭配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1991-1995年度省委书记李长春用豫麦18号亲自在偃师市翟镇乡设置了万亩高产示范区,经河南省科季邀请农业部领导新率省内外专家和全国小麦专家顾问组现场测产验收,11602亩示范区三年平均亩产分别为493,506.520公斤,1995年虽遭受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干旱和冻害,平均亩产仍511公斤。首创我国黄淮、长江中下游和北部冬麦区万亩连片连续三年亩产超千斤的领先纪录。豫麦18号1990-1995年度省内外累计种植面积达6120万亩,共计增产小麦21.87亿公斤,增加直接技术经济效益36.6亿元。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市)引进种植,1995年种植面积2570万亩。因综合性状优良,增产效果显著,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该项目属农学科学技术,是河南省,洛阳市下达的小麦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以选育适合湖南和黄淮南片冬麦区中高肥力水平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为目标,用郑州761作母本,偃师4号作父本,经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而成,原名矮早781,系谱编号为78(1)-0-1-8-1,1990年9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为豫麦18号。豫麦18号属弱春性,多穗型,高产早熟的小麦新品种,具有秆矮抗倒,早熟落黄好,丰产潜力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1986-1991年间先后28次参加地市级区试,河南省区试,黄淮区试和河南省生产试验等正规试验示范,平均产量居首位的9次,居二,三位的12次,比对照增产3.4-25%。1990年以来又被选定为河南省区试,河南省生产试验,河南省新品种展示,国家黄淮区试,农业部小麦新品种筛选等试验的对照品种,并作河南省主导品种和黄淮麦区的当家和主要搭配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1991-1995年度省委书记李长春用豫麦18号亲自在偃师市翟镇乡设置了万亩高产示范区,经河南省科季邀请农业部领导新率省内外专家和全国小麦专家顾问组现场测产验收,11602亩示范区三年平均亩产分别为493,506.520公斤,1995年虽遭受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干旱和冻害,平均亩产仍511公斤。首创我国黄淮、长江中下游和北部冬麦区万亩连片连续三年亩产超千斤的领先纪录。豫麦18号1990-1995年度省内外累计种植面积达6120万亩,共计增产小麦21.87亿公斤,增加直接技术经济效益36.6亿元。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市)引进种植,1995年种植面积2570万亩。因综合性状优良,增产效果显著,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